卖蒜老叟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卖蒜老叟的启示
【文言文】
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精于拳勇。能以两肩负两船而起,旗丁数百以篙刺之,篙所触处,寸寸折裂.以此名重一时,率其徒行教常州。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忽一日,有卖蒜叟,龙钟伛偻,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众大骇,走告杨。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愈怒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乃广约众人,写立誓劵。
令杨养息三日,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了。”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翻译】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他可以用两个肩膀扛起两艘船站起来,几百个船工用蒿刺他,蒿碰到他的地方,就一寸一寸地断裂。杨二带着他的学生在常州地区习武弄棒,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来围观的人非常多,像一堵墙一样。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众人很惊骇,跑去告诉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轻视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更加生气了,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我死了能够成全你的名声,死了也没什么可怨恨的!”于是两人就叫了很多人,当众立了字据。
老人让杨二歇息三天,三天后,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因此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他)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
老人慢慢背着他的蒜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注释】
1精:精通。
2率:带领
3至:到
4堵:墙
5叟:古代对老人的称呼
6伛偻:驼背;伛偻龙钟。
7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8绝:停止。
9揶:出言嘲笑、讽刺。
10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1骇:惊骇
12走:跑
13傲:轻视
14以:用
15是:这样
16打死勿怨:怨;埋怨
17缚:捆绑
18故:一般解释为所以,这里取因此的意思。
19奋:举;举起
20寂然:安静的样子
21良久:很久
22纵:放
23徐徐:慢慢地;迟缓;缓慢
24负:背
25卒:最终
26怨:抱怨,怨恨
【道理】
《卖蒜老叟》又名《卖蒜叟》,是清代袁枚写的一篇古文。文章写的是一个以卖大蒜为业的老人,他职业虽然普通,但有着神奇的能力的故事。
《卖蒜老叟》讲述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千万不要因为有一点成绩,有一些人夸奖你,你就以为自己当世无双了。要时刻虚心求教,不要目中无人。要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要时刻记住只有不断努力才会战胜别人。
-
【原题】:观仲灵久雨诗且道余与公济吟从之意辄次韵奉和二首
-
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一家人,三餐简淡,互相扶持,共同生活,岁月静好。这种宁静恬淡的家庭生活,正是许多中国人的向往。
-
查旧版《辞海》“乌纱”条,谓“古官帽名”,并引《晋书·舆服志》及《唐书·舆服志》作为佐证。说是“古官帽名”,当然无误;但读了此条,失之太简,仍不能使人明白乌纱帽的来龙去脉。其实,乌纱帽早先并非官帽
-
文言文实词的知识点 要,读音一:yo (1)形容词 ①主要,重要 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狱中杂记》) 增减重要的语句,奉命执行的官员无法辨认出来。 ②险要
-
文言文《论衡·卷五·异虚篇》原文及翻译 原文 殷高宗之时,桑谷俱生於朝,七日而大拱。高宗召其相而问之,相曰:“吾虽知之,弗能言也。”问祖己,祖己曰:“夫桑谷者,野草也,而生
-
【原题】:楚有{蕱肖换旱}菜色洁而味辛夜对吴监丞饮饮酣荐之以此恍然如在湖湘间
-
王充读书文言文翻译 东汉思想家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他小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乡里的人都称赞他很孝顺。后来(王充)到了京城,在太学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为师。他喜欢广泛阅读
-
语义说明:听得非常熟悉,而能详尽地知道或说出来。 使用类别:用在「习闻详悉」的表述上。 耳熟能详造句:01《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连小朋友都耳熟能详。 02「小星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儿歌,几乎人
-
中考文言文考题指导 学习目标搜索 1.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文言诗文,但推荐的只有50篇。 2.其余30篇在不同的考区可能有所不同,考生必须及时了解相关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