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徐小淑绝命词》鉴赏
作者: 张家顺
秋瑾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沈谁挽(1)。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2),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3)?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4),他年共唱摆崙歌(5)。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胪。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这是秋瑾被害前五日写给好友徐小淑的绝命辞。它表现了一代雄杰、巾帼英雄忧国忧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愤心情和为国献身、视死如归的干云豪气。
文章用骈体写成,它完全没有一般文人运用骈体容易出现的堆砌、呆板的毛病,把骈体的对仗、声律、用典等技巧运用得极自然,极有助于表达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情感。本文的对仗,运用“对”的形式天然地揭示了造成作者悲剧命运的复杂深刻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矛盾的认识而又无可奈何的忧愤心情。前两句,“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正是造成革命失败,壮志难酬的根本原因;“悲祖国之陆沉谁挽”,革命缺乏力量,祖国陆沉之势难以挽救这种悲剧就带有不可避免性。所以,这样的对仗就显得极其沉实有力,作者所表现的忧国忧民的情绪也就显得极为深广。文章的用典也极有表现力。“日暮穷途”让人想起伍子胥,“残山剩水”让人想起辛弃疾,“新亭之泪”悲慨中原的沦丧,“招志士之魂”又令人怀念屈原,这些典故运用十分恰切,使作者情感的抒发显得郁勃沉厚。在典故的组接上十分自然,符合作者的感情发展:在行将献身的时候,看到国家支离破碎,面临亡国之痛,而人们尚不觉悟,自己的牺牲能否唤起民众,尚不可知,作者心情该是何等沉痛!在声律方面,骈文本讲究平仄,本文虽不甚严格,但借助这种讲究,也极自然地表现作者情感之起伏,读之唱叹之韵调自出。
作者之所以能将骈文这一形式运用得如此之好,关键在于她是以血泪为文,真情流注,心声倾吐,内在的韵律已天然形成,外在形式当然会应之而来,这是搜索枯肠,无病呻吟者所绝对达不到的境界。
秋瑾很善于用极简约的词句表达内心极复杂的情感。她就义前的一句名章:“秋雨秋风愁煞人”就将其无限情怀表达出来,使人产生无穷的联想。本篇结尾一句也可记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原回首肠堪断”,其中寄托多少忧国忧民的深情,又有多少壮志不酬的遗恨啊!这种结句,给人留下无尽的情思。
-
崔篆平反 【原文】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1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
-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石钟山记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 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放在;即使) 3、始:至唐李渤始访
-
申屠献鼎的文言文翻译 申屠献鼎是明初宋濂写的一篇讽刺性小品文。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申屠献鼎的文言文翻译,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申屠献鼎的文言文原文 洛阳
-
澄子亡淄衣 宋有澄子①者,亡淄衣,求之涂②.见妇人衣缁衣③掾而弗舍④,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妇人曰:"公⑤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⑥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缁
-
法行 公输不能加于绳①,圣人莫能加于礼。礼者,众人法而不知,圣人法而知之。[注释] ①公输:即公输般,春秋时期鲁国
-
京师在《禹贡》冀州境内[2],地近西山[3],水泉氂縖4]。出阜成、德胜二门[5],演迤灏溔[6],泉之源不知其几也。玉泉最近[7],泉出山下[8],自裂帛湖东南[9],流入丹稜沜[10]。傍水之园,
-
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沈起,字兴宗,明州鄞人。进士高第,调滁州判官。闻父病,委官归侍,以丧免,有司劾其擅去。终丧,荐书应格当迁用,帝谓
-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文心雕龙·物色》说: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原文、注释与赏析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郑板桥(1693—1765),名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时秀才,雍正时举人,乾隆时进士。官至山东范 ">
-
马说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