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篆平反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原文】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应。
【译文】崔篆是汉族人,当时担任郡守,那时是王莽改制的时候,他的党羽遍及各个地方,用严厉的刑法杀害许多无辜的人。他在巡视各县时看到牢狱人满为患,忍不住流泪叹道:“唉!刑罚无度,陷民于阱。百姓何罪,遭此苦难!”于是为百姓平反,先后拯救了2000多人。他的僚属们都十分害怕,纷纷叩头求他说:“你是确实仁慈的人,然而如今只有你是仁德的人,恐怕要后悔吧?”.崔篆慨然,说:“如果杀了我一人而能救出2000多人,这是我的心愿啊!我有什么可后悔的呢?”
【注释】
1.王莽改制:指王莽篡权,该汉朝为新朝。
2.斯:这;这种地步。
3.峻:苛刻。
4.辜:罪。
5.系:关押。
6.垂:掉下。
7.涕:泪。
8.谏:婉言相劝。
9.无以:没什么用来。
【简介】崔篆,〔约公元八年前后在世〕涿郡安平人,崔骃之祖父。生卒年不详,约王莽建国之年前后在世。王莽时,为郡文学。以明经征诣公车,太保甄丰举为步兵校尉,崔篆辞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战陈不访儒士。此举奚为至哉?”遂投劾归。其兄崔发以巧佞得幸于莽,为大司空。崔篆母师氏“能通经学、百家之言”,王莽“宠以殊礼”,“赐号义成夫人,金印紫绶,文轩丹毂,显于新世”.崔篆无奈便答应接受“建新大尹”的官位。崔篆不想当却又不得不当,自叹曰“吾生无妄之世,值浇、羿之君,上有老母,下有兄弟,安得独洁己而危所生哉”.以篆为建新大尹。篆不得已,单车到官,称疾不视事,三年不行县,临去出狱囚二千余人,建武初,朝廷多荐言之者,幽州刺史又举篆贤良。篆以宗门受新伪宠,愧对汉朝,辞归不仕。客居荣阳,闭门著书。临终,作《慰志赋》以自悼。篆着有文集一卷,(《旧唐书经籍志》)及《周易林》六十四篇,并传于世。易学史上的重要典籍《易林》,学术界一直对其作者存在不同的意见,胡适将《易林》的作者断归于新莽时期崔篆。
-
中国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人口灭杀事件,都是战争造成的。古代中国的战争非常频繁,在商朝的《卜辞》中就记载了各种战争61次。而据《春秋》记载,在春秋时期242年间,各种战争达448次。到了战国时期,仅大规模的
-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建议及早医治,可是左右大臣提出异议:“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
-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品赏析【注释】: (1)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简析】: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
-
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幼年承祖父命出继堂叔为子,嗣母王氏,十六岁未婚守节,抚育他成人。他相貌丑怪,瞳子中白而边黑,性情耿介,不谐于俗。
-
曲玉管柳永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
-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①?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②,古今之法,
-
楼船万艘下,钟阜一龙空。胭脂石井犹在,移出景阳宫。花草吴时幽径,禾黍陈家古殿,无复戍楼雄。更道子山赋,愁杀白头翁。记当年,南北恨,马牛风。降幡一片飞出,难与向来同。壁月琼枝新恨,结绮临春好梦,毕竟有时
-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来源: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那么此故事从何而来?秋香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原来,唐伯虎点秋香故事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明代的笔记体小说中。明代小说家王
-
凤凰与长生鸟 桀溺 我在本文标题中用连词连接起了两种鸟名,这需要预先作一点解释。这个连词意味着的比较是一种计谋,对此,我得据实向你们交代:在通常听我的课的巴黎大学学生中,既有欧洲人,也
-
桑弘羊简介: 桑弘羊(前152—前80年),洛阳人,西汉政治家、财政大臣,事汉武帝、汉昭帝两朝,历任侍中、大农丞、治粟都尉、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因功赐爵左庶长。 桑弘羊出身商人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