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浣溪沙·欲问江梅瘦几分》诗词赏析
纳兰词·浣溪沙
欲问江梅瘦几分,只看愁损翠罗裙。麝篝衾冷惜余熏。可耐暮寒长倚竹,便教春好不开门。枇杷花底校书人。
词译
相思的时节,不期而至。梅花一样消瘦的女子,独伫在江边。
静静地,脉脉地。春风来时,她立在风中,裙也翩翩,发也翩翩。春风来时,她凝睇远方,思念如河,涟漪如歌。
黄昏。她寂寂地弹着琵琶,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月满西楼的时候,她还恋恋地等着,那个说过“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男子,来敲门。
却不知,在那株枇杷树下,青春原是一本伤感的书,爱情原是一只没有桨的小船。
评析
这阕词是纳兰性德写给沈宛的。卢氏逝世后,纳兰续弦了官氏,但此远未能抚平纳兰性德心灵上对卢氏的深切怀念,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苦楚和忧伤。文友顾贞观目睹词人的影只形单,片羽告之“峰泖之间,颇饶佳丽”,愿亲自“泛舟一往”,从而带来了江南才女沈宛。沈氏从迢迢江南,不远万里,别亲离戚,就只为了能和仰慕许久、诗才斐然的纳兰性德相见。二人一见如故,并盟誓次年联姻。然而他们的金石之盟却遭到了素来疼爱纳兰的明珠所阻,琴瑟相和不足半年,沈宛就凄然返回江南。而纳兰自是深陷入思念之中,每当江梅盛开时,他便会想起他的那位“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的宛妹。
词作从江梅写起,大概是“花稍小而疏瘦有韵”的梅花总让词人不由想起他的那位宛妹。否则词人怎么会问,要知江边的梅树瘦消了几分,只要看看她的腰肢如何清瘦便知晓了呢。显然,“欲问”两句用了互喻的手法,以梅喻人,又以人喻梅,看是梅瘦几分,实则是说人比梅瘦。而人为什么会消瘦呢,显然是愁情过度所致。“麝篝衾冷惜余熏”转而写室内环境。麝香的熏笼在独自燃烧,被子因无人拥盖而变得寒冷,而那麝香燃后的余热总让人心生怜惜。此处“惜”字既是写熏香,也是写女主人公追怀往事的心绪,既是惜香,也是惜人,写出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愁极无聊,寂寞无绪的情态。
下阕“可耐”二句同上阕“欲问”二句一样用了折进的手法,婉转含蓄地刻画其孤独愁苦的形影情状。“可耐暮寒长倚竹”一句,翻用杜甫《佳人》中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写天寒日暮之际,女主人公倚修竹而临风,表现她形容憔悴和内心的寂寞哀怨。“便教春好不开门”,则把这种悒悒无聊之感深化一番,故而又透过一层。结句“枇杷花底校书人”,“校书人”原指唐蜀妓女薛涛,此处当指沈宛。此句写她站在枇杷树下,无限怅惘。“枇杷”音同“琵琶”,而琵琶在古诗词里是哀怨的象征,不禁让人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如此结句,堪称简洁平易而幽婉杳渺。
-
盲者说 清·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矣?”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
-
梦见杀人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会给不少人带来心慌的感觉,会让我们陷入一种不安的情绪当中久久无法释怀。但是其实梦见杀人的梦境并没有多大的恶意,代表的事物也更有不同,我们可以一起看一看,了解过后就不会再被噩
-
韩延徽传文言文阅读题吉大南翻译 韩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父梦殷,累官蓟、儒、顺三州刺史。延徽少英,燕帅刘仁恭奇之,召为幽都府文学、平州录事参军,同冯道祗候院,授幽州观
-
金声,字正希,休宁人。好学,工举子业,名倾一时。崇祯元年,成进士,授庶吉士。明年十一月,大清兵逼都城,声慷慨乞面陈急务,帝即召对平台。申甫者,僧也,好谈兵,方私制战车火器。帝纳声言,取其
-
宋史的文言文练习题 阅渎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动遵礼法。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清泰中,为左拾遗。以母老
-
语义说明:形容出没无常,变化莫测。 使用类别:用在「出没不定」的表述上。 神出鬼没造句:01小王一向神出鬼没,行踪飘忽不定。 02最近常有小偷神出鬼没,破坏本地治安。 03王先生是个特务,总是行踪不定
-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南史沈庆之传 沈庆之,字弘先,吴兴武康人也。兄敞之,为赵伦之征虏参军。庆之少有志力。孙恩之乱也,遣人寇武康,庆之未冠,随乡族击之,由是以勇闻。
-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
张继·枫桥夜泊张继(约756年前后在世),襄州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宝应元年政府军收复长安、洛阳,从此弃笔从戎。大历末年上任盐铁判官仅 "> 《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译文
《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译文 《醉翁亭记》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