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苏轼《和桃源诗序》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①。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至百二三十岁。……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③,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
注释:①多过其实:很多都夸大其词。 ②寿:长寿。 ③五味:这里指日常的调味品。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无论魏晋( ) (2)便扶向路( )
(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4)或至百二三十岁( )
7.找出与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辍耕之垄上 B.无丝竹之乱耳
C.奉命于危难之间 D.属予作文以记之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9.通读甲乙两文,完成(1)—(2)小题。(6分)
(1)甲、乙两文写再寻“桃花源”,各有怎样的结果?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2分)
(2)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请简要说说。(4分)
参考答案:
6. (4分)要点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
(1)不要说,(更)不必说 (2) 沿,顺着 (3)通“只”,只有 (4)有的(人)
7.(2分)D
8.(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每小题2分。
(1)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2)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9. (1)(2分)要点与评分:用原文回答2分,摘抄正确才能得分,有错别字扣1分。
示例:甲文再寻桃源,“不复得路”。乙文再寻桃源,“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2)(4分)要点与评分:明确表达看法1分,能结合甲文或乙文阐述理由2分,表达1分。
例一:我觉得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灵的真实存在。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没有纷争。虽然看似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的所在,但它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美好的向往。所以我们直到今日仍以“世外桃源”来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例二:我和苏轼的看法相似,世上所传说的桃花源很多都是夸大其词的。当太守找到桃花源,那里早已变成名利争夺场了。陶渊明文中渔人太守后再寻桃花源,结果是不复得路,后世人遍寻不得,以致无人问津。是因为桃花源只是他心灵和理想的一种寄托,而非现实的存在。
例三:我认为桃花源寄寓了陶渊明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美好愿望。这是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现实的弃绝。桃花源中是一个没有赋税,人人平等的社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幼皆有所养。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个社会理想,虽然不太可能实现,但是却有其积极意义。
-
韦放,字元直,车骑将军睿之子。初为齐晋安王宁朔迎主簿,高祖临雍州,又召为主簿。放身长七尺七寸,腰带八围,容貌甚伟。天监元年,为盱眙太守,寻为轻车晋安王中兵参军,迁镇右始兴王谘议参
-
出自元代邓玉宾的《【正宫】端正好_俺便似画图》 俺便似画图中,帏屏上,云游遍林影湖光。闲中气味三千丈,抵多少归去来 的陶元亮。【滚绣球】想这皇帝王,至秦始皇,霸图相尚。前后两汉兴亡,魏许昌,晋 建康,
-
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于是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
-
作者: 张家顺 王绩月日,博士陈龛至,奉处分借《家礼》(1),并帙封送至(2)
-
一嘉庆二年(1797),一代文坛领袖袁枚痢疾复发。自觉将不久于人世,袁枚因此在病榻上向两个儿子口述了遗嘱。随园是袁枚一生心血所系,因此 "> 儿呼不苏驴失脚
出自宋代林正大的《括虞美人》 武昌七十庞眉叟。学备从年少。萧萧笛竹楚山秋。当日买林曾典、黑貂裘。一声占尽秋江月。天外行云绝。如今老去兴犹迟。尚想时时一曲、梦中吹。山谷题杜子美浣花醉归图:拾遗流落锦宫城
-
最近武汉的天气,大雪纷飞,寒风凛冽,雾霾笼罩,走在大街上的人,有很多人戴上了口罩,把整个面部捂得严严实实,雾霾仿若一道天幕把人和人隔絕成两个世界。这让我想起几天前省作协召开全委会,碰见了两位神农架的朋
-
纳兰词·酒泉子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 重照掩寒色,晨飙断曙声。
出自唐代刘祎之的《孝敬皇帝挽歌》 戒奢虚蜃辂,锡号纪鸿名。地叶苍梧野,途经紫聚城。重照掩寒色,晨飙断曙声。一随仙骥远,霜雪愁阴生。
-
在古代的文学书写中,有不少鬼是有文才的,而其中“鬼诗”则更常见,甚至有人鬼续诗的趣事。如清代褚人获纂辑《坚瓠补集》卷二“诗鬼降乩”条记述明弘治间一群文士在西湖边扶乩请仙,做诗联云“鼓振龙舟,惊起鼋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