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蛇蜃化石》原文及译文赏析
蛇蜃化石
治平①中,泽州②人家穿井,土中见一物,蜿蜒如龙蛇状,畏之不敢触。久之,见其不动,试摸之,乃石也。村民无知,遂碎之。时程伯纯③为晋城令,求得一段,鳞甲皆如生物。盖蛇蜃④所化,如石蟹之类。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
①治平:宋英宗年号②泽洲:今山西晋城一带③程伯纯:宋代人,生平事迹不详。④蜃:传说中一种像蛇而又有角的动物。蜃,音shèn。
久之: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其:代词,指土中一物
乃:是
遂:于是
1.村民开始见到化石时“畏之不敢触”的原因是
此物像龙蛇一样,蜿蜒曲折。
【文学常识】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
【译文】
治平年间,泽州有人家挖井,在土中发现一个东西,蜿蜒曲折像龙蛇的形状,人们害怕它,不敢触摸。过了很久,见它不动,就试着去触摸它,原来是石头。村里人缺乏知识,就把它敲碎了。当时程伯纯担任晋城县令,取得一段,石上的鳞甲都和活的生物一样。这大概是由蛇、蜃所变化的,如同螃蟹变成石蟹那样。
【】
这则笔记记述了泽州发现的蛇蜃化石。这种化石形状“蜿蜒如龙蛇”、“鳞甲皆如生物”,从文中描述的情况来看,应当是一种古爬行动物的化石。远在数亿年以前的地质古生代,我国北部曾经是气候温和而又湿润的地方,那里生长着茂密的古代乔木,也栖息着各类爬行动物。后来,地壳变迁,气候转寒,许多动植物不能适应这一变化,于是相继消亡了。一部分遗骸被埋葬到地壳深处,成为后来人们所见到的化石。泽州发现的那段化石应当是那一时期的遗物。
-
芬芳的蜡梅花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蜡梅花——是几个学生随信寄来的,我不禁带着微笑想起那群学生……三年前的冬天,学校临时安排我接管初三的一个“差班”。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
-
作者: 徐志华 【本书体例】 江阴士人葛君,忘其名,强记绝人。尝谒郡守,至客次,
-
原文琵琶行白居易(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
出自唐代厍狄履温的《夏晚初霁南省寓直用馀字(时兼尚书郎节度判官)》 薄宦因时泰,凉宵寓直初。沉沉仙阁闭,的的暗更徐。霁色连空上,炎氛入夜除。星回南斗落,月度北窗虚。待漏残灯照,含芳袭气馀。寐来冠不解,
-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文艺审美分类创造·芭蕾舞 即芭蕾,法文Ballet的音译;其词源出自意大利文Ballase一词,意思为“跳舞”。欧洲传统的古典舞剧和舞蹈的统称。孕育于文艺
-
无缝天衣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无缝天衣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无缝天衣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出自元代佚名的《杂剧·风雨像生货郎旦》 第一折(外旦扮张玉娥上,云)妾身长安京兆府人氏,唤做张玉娥,是个上厅行首。如今我这在城有个员外李彦和,与我作伴,他要娶我。怎奈我身边又有一个魏邦彦,我要嫁他。听
-
出自唐代殷遥的《塞上》 万里隤城在,三边虏气衰。沙填孤嶂角,烧断故关碑。马色经寒惨,雕声带晚悲。将军正闲暇,留客换歌辞。
-
楚相石奢文言文小说 石奢,楚相也,善神术。 一日,得一凶案,死者为普通农夫。因凶与朝廷重臣亲,案情由变扑朔。层层审讯皆因“证据不足”而结,却因苦主家眷执,历经九死,此案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