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元匡传》原文及翻译
魏书
原文:
元匡,字建扶,阳平幽王第五子,性耿介,有气节。广平王洛侯薨 ,无子,以匡后之。高祖器之,谓曰:“叔父必能仪形社稷,匡辅朕躬。今可改名为匡,以成克终之美。”世宗即位,累迁给事黄门侍郎。茹皓始有宠,百僚惮之。世宗于山陵还,诏匡陪乘,又命皓登车。皓褰裳将上,匡谏止。匡既忤皓,惧为所害。当时壮其忠謇。世宗亲政,除肆州刺史,廉慎自修,甚有声绩。迁恒州刺史。时世宗悉委政于高肇,朝廷倾惮,唯匡与肇抗衡,常无降下之色。先自造棺,置于厅事,意欲舆棺诣阙,论肇罪恶,自杀切谏。肇闻而恶之。御史中尉王显奏曰:“肇任居端右,百僚是望,言行动静,必副具瞻。若恃权阿党,将指鹿化马,徙日移天,即是魏之赵高,何以宰物?肇若无此,匡既诬毁宰相,讪谤时政,阻惑朝听,不敬至甚。请以肇、匡并禁尚书,推穷其原,付廷尉定罪。”有司奏匡诬肇,处匡死刑。世宗恕死,降为光禄大夫。又兼宗正卿,出为兖州刺史。匡临发,帝引见于东堂,劳勉之。肃宗初,入为御史中尉。匡严于弹纠,始奏于忠,次弹高聪等免官,灵太后并不许。以违其纠恶之心,又虑匡辞解,欲奖安之,进号安南将军。匡每有奏请,尚书令、任城王澄时致执夺。匡刚隘内遂不平先所造棺犹在僧寺乃复修事将与澄相攻澄颇知之后将赴省与匡逢遇驺卒相挝朝野骇愕 澄因是奏匡罪状三十余条,廷尉处以死刑。诏下特加原宥,削爵除官。后特除平州刺史,徙青州刺史,皆有政声。遇疾还京。孝昌初,卒,谥曰文贞。后追复本爵,改封济南王。
节选自《魏书•元匡传》
译文:
元匡,字建扶,是阳平幽王的第五子,性情耿直,为人有气节。广平王元洛侯去世,没有儿子,皇帝让元匡作为他的后嗣。高祖很器重他,并对他说:“叔父以后必定能够成为社稷的表率,辅佐于我。如今您可以改名为匡,以成就你我君臣善始善终的美名。”世宗即位后,多次升迁后官至给事黄门侍郎。茹皓这时正为皇帝宠爱,百官们都害怕他。有一次,皇帝从陵园归来,诏令元匡作为陪乘,皇帝又让茹皓上车。茹皓提起衣裳正准备登 车,元匡向皇帝进谏,不要让茹皓登车。元匡在得罪了茹皓之后,害怕被他陷害,(但)当时人们都赞美他的忠直胆量。世宗亲理朝政后,任命元匡为肆州刺史。元匡特别注意自我的修行,很有声名和政绩。又改任恒州刺史。当时,世宗把政事全部委托给高肇处置,朝廷官员都害怕高肇,只有元匡敢于和高肇相抗衡,从不在高肇面前露出低三下四的神色。他先让人制作了一具棺材,放在厅堂上,打算要抬着棺材进宫,论奏高肇的罪恶,自杀以劝谏。高肇知道以后很讨厌他。御史中尉王显上奏说:“高肇担任宰相,百官唯其马首是瞻,他的言行举动,必须符合大家的期望。如果高肇凭借权势偏袒自己的党羽,甚至作出指鹿为马、偷天换日的恶行,他就是我大魏的赵高,凭什么执掌天下?高肇如果没有这样的行为,元匡就是诬告和毁坏宰相的声誉,诽谤时政,阻碍和干扰皇帝视听,是对陛下的大不敬。请求将高肇、元匡都囚禁在尚书省,追究事情的根源,然后交给廷尉定罪。”皇帝下诏同意了 奏请。有关方面上奏,说元匡诬告高肇,判处元匡死刑。皇帝赦免了元匡的死刑,降职为光禄大夫,同时兼任宗正卿,出任兖州刺史。元匡临出发时,皇帝在东堂召见他,加以安慰和勉励。肃宗初,元匡入朝任御史中尉。元匡严加弹劾,开始奏告于忠,接着又弹劾高聪等,请求罢免他们的官职,灵太后都不听。由于灵太后未能听从元匡的建议,又担心元匡辞官,便打算通过嘉奖来安抚他,于是加封他为安南将军。元匡每次有所上奏请求时,尚书令、任城王元澄经常加以驳回。元匡性格刚直,心中愤愤不平。他过去所造的棺材,仍然放在佛寺里,于是就重新修整一番,和任城王元澄相互攻击。元澄也已经知道这件事。后来元澄准备上朝时,遇见了元匡,手下的马夫们相互殴斗,朝廷内外,都十分惊讶。任城王元澄于 是上奏元匡的罪状三十多条,廷尉判处元匡死刑。朝廷下诏,特别予以宽赦,削去爵位,罢免官职。后来特地任命他为平州刺史,又改任青州刺史。因病而回到京城。孝昌初年死去,谥为“文贞”。后来又追赠恢复本来的爵位,改封为济南王。
相关练习:
魏书
元匡,字建扶,阳平幽王第五子,性耿介,有气节。广平王洛侯薨 ,无子,以匡后之。高祖器之,谓曰:“叔父必能仪形社稷,匡辅朕躬。今可改名为匡,以成克终之美。”世宗即位,累迁给事黄门侍郎。茹皓始有宠,百僚惮之。世宗于山陵还,诏匡陪乘,又命皓登车。皓褰裳将上,匡谏止。匡既忤皓,惧为所害。当时壮其忠謇。世宗亲政,除肆州刺史,廉慎自修,甚有声绩。迁恒州刺史。时世宗悉委政于高肇,朝廷倾惮,唯匡与肇抗衡,常无降下之色。先自造棺,置于厅事,意欲舆棺诣阙,论肇罪恶,自杀切谏。肇闻而恶之。御史中尉王显奏曰:“肇任居端右,百僚是望,言行动静,必副具瞻。若恃权阿党,将指鹿化马,徙日移天,即是魏之赵高,何以宰物?肇若无此,匡既诬毁宰相,讪谤时政,阻惑朝听,不敬至甚。请以肇、匡并禁尚书,推穷其原,付廷尉定罪。”有司奏匡诬肇,处匡死刑。世宗恕死,降为光禄大夫。又兼宗正卿,出为兖州刺史。匡临发,帝引见于东堂,劳勉之。肃宗初,入为御史中尉。匡严于弹纠,始奏于忠,次弹高聪等免官,灵太后并不许。以违其纠恶之心,又虑匡辞解,欲奖安之,进号安南将军。匡每有奏请,尚书令、任城王澄时致执夺。匡刚隘内遂不平先所造棺犹在僧寺乃复修事将与澄相攻澄颇知之后将赴省与匡逢遇驺卒相挝朝野骇愕 澄因是奏匡罪状三十余条,廷尉处以死刑。诏下特加原宥,削爵除官。后特除平州刺史,徙青州刺史,皆有政声。遇疾还京。孝昌初,卒,谥曰文贞。后追复本爵,改封济南王。
节选自《魏书•元匡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匡刚/隘内遂不平/先所造棺犹在/僧寺乃复修事/将与澄相攻/澄颇知之/后将赴省/与匡逢遇/驺卒相挝/朝野骇愕/
B.匡刚隘/内遂不平/先所造棺犹在僧寺/乃复修事/将与澄相攻/澄颇知之/后将赴省/与匡逢遇/驺卒相挝/朝野骇愕/
C.匡刚隘内/遂不平/先所造棺/犹在僧寺乃复修事/将与澄相/攻澄颇知之/后将赴省/与匡逢遇/驺卒相挝/朝野骇愕/
D.匡刚隘/内遂不平/先所造棺犹在僧寺/乃复修事/将与澄相攻/澄颇知之后/将赴省/与匡逢遇驺卒/相挝朝野骇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薨,是古代对诸侯之死的专用称谓,后世有封爵的高官显贵之死也可称薨。
B.山陵,古代帝王陵寝常有高大墓冢,形似山岳,故古代将皇帝陵墓称为山陵。
C.宗正卿,古代朝廷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事务的官员,宗是宗族之意。
D.除官,古代可指授官也可指免官,此处与后文“除平州刺史”都是后一种情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匡出身高贵,深受信赖。广平王元洛侯无子,他死后,元匡就被过继过来,继承王爵。高祖很器重他,为他改名为匡,希望他能尽力辅佐自己。
B.元匡性情耿直、不畏权贵。他先后与世宗时的茹皓、高肇,肃宗时的于忠、高聪 、元澄等人斗争;弹劾高肇等人时,他甚至不惜以死相争。
C.元匡因直言进谏而遭贬。世宗时高肇权倾朝野,元匡以死相争。但在高肇党羽御史中尉王显等人的攻击下,元匡被降职,后出京任职。
D.元匡有气节,能清廉自守,颇有政绩。元匡曾在肆州、恒州、兖州、平州、青州等多地担任刺史,在这些地方大都留下了声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皓褰裳将上,匡谏止。匡既忤皓,惧为所害,当时壮其忠謇。
(2)时世宗悉委政于高肇,朝廷倾惮,唯匡与肇抗衡,常无降下之色。
答案:
10.B
11.D“除平州刺史”中“除”意为“授官”。
12.C御史中尉王显的奏疏中并未偏袒高肇,认为王是高肇党羽,不妥当。
13.(1)茹皓提起衣裳正准备上车,元匡向皇帝进谏阻止他登车。元匡在得罪茹皓之后,害怕被他陷害,(但)当时人们都赞美他的忠直胆量。(“褰裳”,“提起衣服”,“忤”“得罪”;“壮”,“意”动用法。每点1分,句意2分)
(2)当时世宗把政事全部交给高肇,朝廷官员都害怕高肇,只有元匡敢于和高肇相抗衡,从不在高肇面前露出低三下四的神色。(“悉”,“全”、“都”;“惮”,“害怕”降下之色,低三下四的神色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元匡,字建扶,是阳平幽王的第五子,性情耿直,为人有气节。广平王元洛侯去世,没有儿子,皇帝让元匡作为他的后嗣。高祖很器重他,并对他说:“叔父以后必定能够成为社稷的表率,辅佐于我。如今您可以改名为匡,以成就你我君臣善始善终的美名。”世宗即位后,多次升迁后官至给事黄门侍郎。茹皓这时正为皇帝宠爱,百官们都害怕他。有一次,皇帝从陵园归来,诏令元匡作为陪乘,皇帝又让茹皓上车。茹皓提起衣裳正准备登 车,元匡向皇帝进谏,不要让茹皓登车。元匡在得罪了茹皓之后,害怕被他陷害,(但)当时人们都赞美他的忠直胆量。世宗亲理朝政后,任命元匡为肆州刺史。元匡特别注意自我的修行,很有声名和政绩。又改任恒州刺史。当时,世宗把政事全部委托给高肇处置,朝廷官员都害怕高肇,只有元匡敢于和高肇相抗衡,从不在高肇面前露出低三下四的神色。他先让人制作了一具棺材,放在厅堂上,打算要抬着棺材进宫,论奏高肇的罪恶,自杀以劝谏。高肇知道以后很讨厌他。御史中尉王显上奏说:“高肇担任宰相,百官唯其马首是瞻,他的言行举动,必须符合大家的期望。如果高肇凭借权势偏袒自己的党羽,甚至作出指鹿为马、偷天换日的恶行,他就是我大魏的赵高,凭什么执掌天下?高肇如果没有这样的行为,元匡就是诬告和毁坏宰相的声誉,诽谤时政,阻碍和干扰皇帝视听,是对陛下的大不敬。请求将高肇、元匡都囚禁在尚书省,追究事情的根源,然后交给廷尉定罪。”皇帝下诏同意了 奏请。有关方面上奏,说元匡诬告高肇,判处元匡死刑。皇帝赦免了元匡的死刑,降职为光禄大夫,同时兼任宗正卿,出任兖州刺史。元匡临出发时,皇帝在东堂召见他,加以安慰和勉励。肃宗初,元匡入朝任御史中尉。元匡严加弹劾,开始奏告于忠,接着又弹劾高聪等,请求罢免他们的官职,灵太后都不听。由于灵太后未能听从元匡的建议,又担心元匡辞官,便打算通过嘉奖来安抚他,于是加封他为安南将军。元匡每次有所上奏请求时,尚书令、任城王元澄经常加以驳回。元匡性格刚直,心中愤愤不平。他过去所造的棺材,仍然放在佛寺里,于是就重新修整一番,和任城王元澄相互攻击。元澄也已经知道这件事。后来元澄准备上朝时,遇见了元匡,手下的马夫们相互殴斗,朝廷内外,都十分惊讶。任城王元澄于 是上奏元匡的罪状三十多条,廷尉判处元匡死刑。朝廷下诏,特别予以宽赦,削去爵位,罢免官职。后来特地任命他为平州刺史,又改任青州刺史。因病而回到京城。孝昌初年死去,谥为“文贞”。后来又追赠恢复本来的爵位,改封为济南王。
-
《先秦散文·战国策·申不害始合于韩王(韩策一)》原文鉴赏 魏之围邯郸也,申不害始合于韩王①,然未知王之所欲也,恐言
-
北京人(约70万年前-20万年前)。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英学名为Homoerectuspekinensis。中国的直立人化石。生活在距
-
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 瞒天过海 【原文】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孙子·计篇》 【译文】 自以为军事防备极其周密时,其斗志就容易松懈,麻痹轻敌;平
-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iacute;)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igrave;)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
-
瘐质,字行修,少而明敏。八岁诵梁世祖《玄览》等十赋,拜童子郎。开皇元年,除奉朝请,历鄢陵令,迁陇州司马。大业初,授太史令。立言忠鲠,每有灾异,必指事面陈。而炀帝性多忌刻,齐王谏亦被
-
《六国论》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4、固:固不在战
-
秦良玉文言文翻译:秦良玉,四川忠州人,嫁给石砫宣抚使马千乘。明万历二十七年,马千乘带领三千人马跟随明朝官军征伐播州,秦良玉另外带领五百精兵携带军粮跟随出征。
-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出处】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意思翻译】登上高楼,极目所见的是一派 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如海似天的愁绪滚涌而来。“永贞革新”失败,
-
诗的开头四句写曹操身后寂寞,雄风已逝,给人以悲凉冷落之感。“武皇”即指曹操。“金阁”,犹言金阙,宫观楼台之美称,此指铜爵(雀)台。台建于建安十五年,在邺城西北,“高十丈,有屋百余间。”(《水经注》
-
语义说明:形容运气来时,心思突然变得灵敏起来。 使用类别:用在「神清思明」的表述上。 福至心灵造句: 01、福至心灵买了彩券中了头奖,真是好运当头啊! 02、小李升职后,人也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