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出处】唐·王维《青溪》。
【翻译】溪水在乱石中流动,发出激越的声音,深松里显出了静谧的山色。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动静相间,以动衬静, 同时又以听觉上的声响来显现视觉上的色泽,手法新颖、别致。
【全诗】
《青溪》
[唐]·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赏析】
王维的这首诗,写一条普普通通的溪水。诗人运用章法结构比较 自由的五言古诗形式,把这条溪水写活了。诗中的青溪,有动态和静 态,有生命,有性格,维妙维肖,宛然在目。
句首的 “言”字,语助词,没有实在意思。“黄花川”在大散关 之南,今陕西凤县境内。青溪,贯穿于两山之间的川道里,斗折蛇行。 诗人一进黄花川,便跟她打上了交道。路弯弯,水弯弯,青溪成了与 诗人结伴而行的伙伴。她是那样地充满活力,不停地朝前奔驰,诗人 老得在后面追赶她。这里的“逐”字,是统摄全篇的“诗眼”,下文 全是对青溪追踪中的所见所感。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这是从总体上捕捉和描绘青溪的 形态。说她随着山势流动,曲折蜿蜒,也不知拐了多少个弯子,可算 起来,全程百里也不到。可以想见,在数十里内竟能“万转”,足见 她是多么活跃了。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这是写青溪流经不同地段时的情态。 上句传其声——当冲过乱石滩头时,哗哗啦啦,她高兴得大声歌唱; 下句绘其色——当穿过松林深处时,她安静得默不作声,只泛着一道 青光。时而活泼,时而文静,既潇洒,又温柔。这便生动地呈现出青 溪的性格。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诗人怀着极大的兴趣继续跟着她 观察。流到开阔地带,她调皮地同漂在水面的植物做起游戏来,荡漾 的水波,逗弄得那些白的黄的小花颤颤地颠动。有时候,她似乎疲倦 了,微波不兴,清清的,如同一面明亮的镜子,倒映着芦苇的倩影。 一句写动,一句写静,各具神韵。
写到这里,青溪的美丽可爱,已经充分地表露出来了,诗人情不 自禁地吐露了自己对她的爱恋: 他的心也和这条河流一样的清澈、闲 谧,他愿意长久地留下来,同她在一起。
对景物作多角度的观察,具体细致地加以描绘,状其形而又传其 神,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
这首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闪耀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中国文学批评史》 当代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史家罗根泽撰。全书分一、二、三册,上自周秦,下迄两宋,计六十万言,多撰写于抗日战争前后。
-
题 壁无名氏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无名氏,作者不详。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说:“嵩山极 "> 《天仙子·渌水亭秋夜》赏析
首二句描绘水面上的物景。谓晚风吹拂,衣袂轻扬。月亮映照在水中。鱼儿游走,水波浮动。月影闪现金光,像鱼鳞一般细碎。这是第一层意思。渌水亭秋夜景象呈现眼前。中间三句,承接当前景,叙当前事。谓好天良夜,
-
原文万历间[1],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噉食。适异国来贡狮猫[2],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3],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参考翻译翻译及注释翻译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
-
此词咏寒柳而通篇不出一“柳”字,已觉难能;下阕“榾柮”与“蛮样”并列,化俗为雅,尤为可贵。
-
这首《菩萨蛮》,虽然色彩凝艳斑驳、出言扑朔迷离、词气闪烁不定,但细细察之,却颇能回答此问题。"> 姚燧《摸鱼子 赋玉簪录呈赵太初兼与时中茂异》全诗赏析
更休寻、玉山瑶草,蓬莱知在何处。司花嫌被春风妒。留待九秋清露。还解语。试问著、当时月夜乘鸾女。何年遗汝。甚不怕高寒,青冥万里,鬟鬓乱风雾。人间世、无物有香如许。灵均遗恨千古。芙蓉杜若何堪佩,憔悴行吟沅
-
《程颐·四箴并序》原文注释与译文 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①,夫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