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皮裹大树·王梵志》原文与赏析
王梵志
大皮裹大树,小皮裹小木。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省得分田宅,无人横煎蹙。但行平等心, 天亦念孤独。
王梵志是初唐一位怪僻诗人,以全力写作通俗的语体诗,“全用五言,而翻腾转折,深刺浅喻,多出人意外。其民间气息之浓,言外韵味之厚,使读者不由不跟着他歌哭笑怒,不能自持。”(任半塘《王梵志诗校辑·序》)他的诗,寓至理于谐俗之中,寓辛辣于质朴之中,奇而实平,怪而有味。
这首诗题旨甚明:多子不如独子,独子只要孝顺能干,可以免去争夺家产、凌逼父母种种弊端,使父母得福。
跟这意思相反,王梵志恰恰还有一首描写多子女使父母遭罪的诗,可以对照着来读:
夫妇生五男,并有一双女。儿大须娶妻,女大须嫁处。户役差科来,牵挽我夫妇。妻即无褐裙,夫体无裈裤。父母俱八十,儿年五十五。当头忧妻儿,不勤养父母。浑家少粮食,寻常空饿肚。男女一处坐,恰似饿狼虎。粗饭众厨飡,美味当房去(按指美味归入各房去自享,不与父母)。怒眼看尊亲,只觅乳食处(只乳喂自己的幼孩,不顾父母)。少年生夜乐,老头自受苦。
诗中对多子女夫妇所受的冷遇,刻划得淋漓尽致。生活气息愈浓,愈是能激起人们的同情。王梵志便是在对上述社会现象的反思下,写成《大树裹大皮》这首诗的。
此诗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开头两个比兴句,意象朦胧,跟下文若断若连。《王梵志诗校辑》卷六注云:《通俗编·识余》引《普灯录》“药山禅师彝肃云:‘大树大皮裹,小树小皮缠。’今变之曰:‘走尽天边路,没有皮宽树。’”《老学庵笔记》卷三:“僧行持,明州人,有高行而喜滑稽。尝往余姚,法性贫甚。有颂曰: ‘大树大皮裹,小树小皮缠。庭前紫荆树,无皮也过年。’”根据前者,似乎是说,世界上只有关心子女的父母,却没有孝顺父母的子女;根据后者,似乎是说,多子女的父母多受缠裹,少子女的父母少受缠裹,无子女的父母也能过活。我们不妨把两种意思连贯起来理解,诗意可以更丰富些。
此诗第二个值得注意的是理想的色彩比较浓,后六句所写内容,是诗人希望如此,并非现实就是如此,这从末两句更可明显看出:“但行平等心,天亦念孤独。”把希望寄托在老天那里,于此可见一斑。而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独子忤逆的亦复不少,王梵志另有诗揭露这种现象道:
父母是冤家,生一忤逆子。养大长成人,元来不得使。身役不肯料,逃走离家里。阿耶替役身,阿娘气病死。腹中怀恶来,自生杀人子。此是前生恶,故故来相值。
王梵志的这些诗,以通俗质朴的语言,以诙谐辛辣的笔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人伦关系的实质,有警醒世人的作用。
-
仲尼相鲁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原文】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①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若(
-
文以载道,儒者无不能言之。夫道岂深隐莫测,秘密不传,如佛家之心印,道家之口诀哉!万事当然之理,是即道矣。故道在天地,如汞泻地,颗颗皆圆,如月映水,处处皆见。大至于治国平天下,小至于一
-
【诗人简介】 马戴:字虞臣,会昌四年进士第。宣宗大中初,太原李司空辟掌书记,以正言被斥为龙阳尉。懿宗咸通末,佐大同军幕,终太学博士。诗集一卷,今编二卷。 楚江怀古 马戴 露
-
梦见校服,五行主木,乃是情感有不利之预兆,情缘之事切莫强求,如有与异性间过于纠葛者,彼此相处不合,生活更有不顺之征兆,春天梦之吉利,秋天梦之不吉利。
-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重要的语句翻译 第一册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
-
炳烛而学 炳烛而学一词为师旷劝谏晋平公不要因为年老而放弃学习所设之比喻。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rd
-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l
-
醉中对红叶 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 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注释】 杪秋:晚秋。 长年:老年。 【评析】 垂暮 "> 金农《过小孤山》即景写情
这是一首即景写情的名作,看似平淡,实则有味,诗中寄寓了作者孤傲不羁的性情。“古县”即赣北的彭泽县,北临长江,正对江中的小孤山。"> 《苏武慢·雁落平沙》原文注释与赏析
苏武慢①雁落平沙,烟笼寒水,古垒鸣笳声断。青山隐隐,败叶萧萧,天际暝鸦零乱。楼上黄昏,片帆千里归程,年华将晚。望碧云空暮,佳人何处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