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全文与赏析
《左传》
此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生卒年不详),郑国大夫,军事谋略家。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之际,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两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劝谏文的代表作。劝谏是一种目的性极强的言语行为,此文中的劝谏所体现出的言语技巧水平之高是历来得到承认的。烛之武作为郑国大臣,在与秦伯的外交交涉中显示出了非凡的言语才能,再次验证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句名言。
首先,在诸多的历史资料中,我们知道秦伯是一个非常好面子的人,所以与他进行交锋十分危险。烛之武在与他的交锋中,运用了多种言语策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把握住了秦伯爱慕虚荣的特点,对礼貌策略的使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直接促成了劝谏的目的顺利达成。在谈话中,烛之武的措辞非常有礼貌,使用了“执事”、“君”、“烦”等敬语,提到晋国的时候不直接说“晋国”而改称为“邻”,巧妙地说出了晋国与郑国此消彼长的关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句中,一个“若”字试探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体现出了对秦王的尊重和较高的忍耐度、接受度,展现出了高超的外交语言技巧。
同时,在整个谈话中,烛之武非常注意听者的心理满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说话,他不但主动地满足听话人秦伯的需求,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而且只字未直接提己方的要求愿望,而是将自己的要求巧妙地隐藏于对方的需求之下,非常自谦,努力地提高对方的地位,重视的是己方对对方的责任,“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有意识地减弱说话人对听话人的限制,极大地维护了秦伯的面子与尊严,用秦国的国家利益的需求间接地否定了秦伯的意见,得出那样做既不利于郑也不利于秦的结论。
总体看来,烛之武能退秦师,还有多方面的原因。从此番言辞来分析,在修辞方面,他准确地把握了情境。对形势的正确估计和对交际对象的正确把握,是敌我交涉中居于主动地位的先决条件。烛之武将三方的各自意图和矛盾利益等复杂关系分析得明明白白,找到了有利于秦伯接受的突破点,着眼于秦国的长远利益来展开外交攻势。
其次,对于谈判话题的选择和构筑也非常妥当。烛之武将自己的直接目的捆绑在维护秦国利益的一面,找到两国利益的交汇点。此外,烛之武还巧妙地挖掘了可资利用的各种话语资源,如越国以鄙远,亡郑不利于秦的“陪邻”等地理资源,亡郑后晋国才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说到秦国的强大,使秦伯在心理上占了上风,便于突破其心理防线。
整个说服秦伯的过程,烛之武采用礼貌的言辞,让对方感觉到对他的尊重,营造了和谐的谈话气氛。另外,其言辞逻辑性非常强,用了多个复句进行推理,得出的结论非常有说服力,充分显示了语言逻辑的巨大力量。同时,语言准确简洁,非常个性化,入情入理,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欲进先退,消除了对方的心理戒备。烛之武通过角色换位找到了秦晋关系的薄弱环节,理利相济,诱发共鸣,引史为例,水到渠成。他深思熟虑,有备而来,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盟友的姿态迂回曲折地一步步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有理有据,预设情境,再进行瓦解说服,所以达到了退秦师的目的。
-
【词不达意解释】说话和写文章的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词:言词,词句。达:表达。 【词不达意造句】 ①老师说我的作文内容是好的,可是语言不通,词不达意。 ②我本来就不善于说话,到了今天
-
文言文阅读练习之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天鸟兽向上新长的细毛]。见藐[小]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花纹]。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
-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2.古诗歌——乐府·(敕勒歌)描写大草原的古诗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
-
梦见豌豆,是祥瑞。农民梦见豌豆,庄稼会获丰收。梦见吃生豌豆,是好兆头,身体强壮。但是梦见吃热豌豆,是不祥之兆,会患胃玻梦见吃腐烂豌豆,会人命危浅。梦见豌豆苗,是不好的征兆,收入会少得可怜。梦见打谷场
-
虬髯客传(节选) 唐 杜光庭 虬髯曰:“计李郎①之程,某日方到。到之明日,可与一妹②同诣某坊曲小宅相访。李郎相从一妹悬然如磬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言毕
-
作者: 〔瑞士〕黑塞 【原文】: 农舍 我在这幢房屋边上告别。我将很久看不到这样的房屋了。我走近阿尔卑斯山口,北方的、德国
-
偃蹇是关于描写草木的词语.偃蹇偃蹇的拼音:yan jian 屈曲高耸的样子。宋·范
-
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
-
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 【题解】 《外储说右上》主要内容是三段经文和相应的说文,“经一”、“说一”说明君主务必牢牢掌控权势。赏罚毁誉如果对官吏都不起作用,这样的官吏要坚决铲除,把危害扼杀在萌芽状态,使
-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译文]少年志大曾默许,日后封侯在万里。谁料到,两鬓已花白,壮志依然心不死。 [出典]陆游《夜游宫》 注: 1、《夜游宫》陆游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