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嬴氏论貌与言》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宁嬴氏论貌与言
【原文】
阳处父如卫,反,过宁[1],舍于逆旅宁嬴氏。嬴谓其妻曰:“吾求君子久矣,今乃得之。”举而从之,阳子道与之语,及山而还[2]。其妻曰:“子得所求而不从之,何其怀也!”曰:“吾见其貌而欲之,闻其言而恶之。夫貌,情之华也;言,貌之机也。身为情,成于中。言,身之文也。言文而发之,合而后行,离则有衅。今阳子之貌济,其言匮,非其实也。若中不济,而外强之,其卒将复,中以外易矣。若内外类,而言反之,渎其信也。夫言以昭信,奉之如机,历时而发之,胡可渎也!今阳子之情矣[3],以济盖也,且刚而主能,不本而犯,怨之所聚也。吾惧未获其利而及其难,是故去之。”期年,乃有贾季之难,阳子死之[4]。
【注释】
[1]宁:晋邑名,在今河南修武。
[2]山:温山,在今河南修武北。
[3](huì):辩察。
[4]贾季:晋国大夫,狐偃的儿子狐射姑,贾季是他的字。阳子:即阳处父。
【译文】
阳处父到卫国访问,返回晋国时,路过宁邑,住宿在宁嬴氏的旅舍里。宁嬴氏对妻子说:“我一直在寻求有德行的君子,今天终于遇见这样的人。”于是就拜别妻子跟阳处父走了。阳处父在路上与宁嬴氏交谈,等到了河内温山之地,宁嬴又返回家中。他的妻子问道:“你得到了所寻求的人,却又不随从他,你是怎样想的呢?”宁嬴回答说:“我看到他的外貌就很想跟他去,但听到他的言辞后又很厌恶他。外貌,是人性情的华采;言辞,是人外貌的枢机。人的身体能产生性情,是在心中形成的。言辞,是人身体的文饰。言辞文质彬彬并能表达出来,性情与外貌相符才能行为得体,互相背离就会出毛病。现在阳子外貌堂堂,但是他的言辞贫乏,不副其实啊。如果内在性情不足,而外表硬要装得很强大,最后仍将归于不足,因为内在很容易就被外在所改变了。如果内在情志与外貌相类似,而言辞却与之相反,那就使诚信受到了亵渎。言辞是用来表明诚信的,应当奉它如枢机,经过思考成熟然后再说出来,又怎么可能亵渎它呢!如今阳子的性情体现出他是善于辨察的,由此形成的外貌就掩盖了他的缺点,而且他的性情刚愎,自以为才能超群,不本着仁义办事而触犯别人,就会招致众人的怨恨。我担心不但得不到他的好处,反而会蒙受他的祸害,所以才离开他的。”第二年,发生了贾季发难的事件,阳子就死于此事之中。
-
脑筋急转弯题目:什么铃不会响? 脑筋急转弯解析:不会响,可以理解为:不做声,像个哑巴。有一种运动器材叫作“哑铃”,它是用于举重和健身练习的一种辅助器材,练习时无声响。
-
西江月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赏析: 这首词反映了作
-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作者简介: 陈羽,江东人。工诗,与上人灵一交游,唱答颇多。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
-
抒情诗的一种。指用夸张、嘲讽的手法来揭露、谴责、批判、批评消极,落后、反动等被否定 "> “韦鼎,字超盛,京兆杜陵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韦鼎,字超盛,京兆杜陵人也。高祖玄,隐于商山,因而归宋。祖睿,梁开府仪同三司。父正,黄门侍郎。鼎少通脱,博涉经史,明阴阳逆刺,尤善相术。仕梁,起家湘东王法曹参军。遭父忧,水浆不入口者
-
何郯,字圣从,本陵州人,徒成都。第进士,由太常博士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言事无所避。王拱辰罢三司使守亳,已而留经筵,郯乞正其营求之罪。石介死,枢密使夏竦谗其诈,朝廷下京东体实,郯
-
王显,字德明,开封人。太宗居藩,尝给事左右。性谨介,不好狎,未尝践市肆。即位,补殿直,稍迁供奉官。 太平兴国三年,授军器库副使,迁尚食使。八年春,拜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上谓之曰
-
第一首诗的前六句是追怀往昔的汴京之游。作者少年时代,是个裘马轻狂的贵公子。“少年豪华自放,挟轻肥游帝京,押官妓李师师,缠头以千万,酒船歌板,宾从杂沓,声艳一时。”(《宋诗钞·具茨集序》)这段记载,
-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鹦鹉灭火》 鹦鹉灭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 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
-
语义说明: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或为学不求甚解。贬义。 使用类别:用在「学习敷衍」的表述上。 囫囵吞枣造句:01许多基本概念的学习是不能囫囵吞枣的。 02有些道理必须深入思索,绝不能囫囵吞枣。 03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