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今古奇观序》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今古奇观序》
“笑花主人”作。 “笑花主人”的真实姓名已不可考。后代人根据原刻上的“墨憨斋手定”、 “吴郡宝翰楼”字样及其他证据,断定作者与冯梦龙是朋友。序言大致作于明代崇祯十年前后。
这篇序言是围绕着如何“善读小说”这个中心议题作论的,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首先,作者明确指出小说的地位和重大社会作用,把它与正统的《四书》、 《五经》相提并论。作者认为,小说的目的和主要意义是“风化”。他说: “仁义礼智,谓之常心;忠孝节烈,谓之常行;善恶果报,谓之常理;圣贤豪杰,谓之常人”。这些“常心”、“常行”、“常理”、 “常人”既是“善读小说”的出发点,也是小说的内容。小说的最终目的是“共成风化之美”,要“曲终奏雅,归于厚俗”。作者认为,小说不仅必须“厚俗”,而且在“风化”方面可以起到比《四书》、《五经》更大的作用。小说可以使人“钦异拔新、洞心駴目”,可以达到“其善者知劝,而不善者亦有所惭恧悚惕”。充分认识到小说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其次,这篇序言接触到艺术的真实性问题,作者把生活与小说的关系看成是“常”与“奇”的关系。并对二者的关系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指,出: “天下之真奇,在未有不出于庸常也”。这句话另一方面的意义是对当时文艺创作中出现的虚假化倾向的矫正,这里所说的“真奇”是同 “好奇”、 “失真”相对立的。作者对艺术的真实性问题的认识并没有在此终结,他把自己的理论更进一步加以阐发,从感性上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典型化问题。他说,小说要“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所谓人情世态之“歧”,悲欢离合之“致”,是指那些最动人心弦的、最典型的事件。它们经过作者精心提炼、意匠经营、布局谋篇,最后达到“真奇”的高度。具有“真奇”的作品虽然出自“庸常”的现实生活,但在本质上已经不同于“耳目经见之事”,因此才会获得“钦异拔新、洞心駴目”,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这篇序言对其他问题的评论有些也颇为中肯。对于象《开元天宝遗事》、 《无双传》一类初具小说规模的作品,作者说是“名为小说,而其文雅驯,闾阎罕能道之”。指出小说要能够“雅俗共赏”。评论《西游记》、 《三宝太监西洋记》是“逞臆于画鬼,无关风化,奚取连篇”。
本来, 《今古奇观》这部书是“三言”、 “二拍”的选辑本。“二言”、 “二拍”本来有自己的序言,这些序言是很有价值的。《今古奇观序》在“三言”、 “二拍”序言的基础上,对其主要理论观点,加以总括、作出概括性更强的叙述,并且在许多地方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深化。
-
作者: 贾玉民 【本书体例】 阿胜,广州人,谈者逸其姓氏,少孤,游于美利加国之旧
-
提到蛇,很多人可能心里就会发毛。尤其是在我们国家,在古代更是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蛇的传说。蛇在我国还被列为五毒之一,蛇以其独特的体型支配着我们童年的恐惧。那么如果是做梦梦到很多蛇,预示着什么呢?
-
此篇写伤春怀人意趣,温柔旖旎。“麦浪翻晴风贴柳,已过伤春候”风中绿麦,似是海浪,涟涟无边,清香幽幽;杨柳飐飐,随风飘扬。“麦浪”、“风飐柳”说明春去夏来,伤春季节已过。起二句,格调清新健朗,似表明
-
【原题】:伟长和县奉议年兄作别十年邂逅于此复有数百里之隔以诗见寄辄次韵为谢
-
“时霎”两句,言时光流逝如白驹过隙。词人说:“当初我与苏妾就是在清明时节始识,转瞬间又到了一个新的清明节,而我却再也不能愉快地手捧鲜花回到苏州的西园旧居去与伊人相聚了。因为那里已是人去楼空,如果归
-
滥竽充数原文及相关释义 滥竽充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对于这个典故了解多少,知道他所表达的意思吗?小编这里帮你提供相关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原文 齐宣王
-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英国喜剧作家》 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批评家兼散文家威廉·赫斯列特所作。赫斯列特早年向往卢梭返归自然的思想,在政治上是支持法国资产
-
作者: 张家顺 秋瑾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沈谁挽(1)。日暮穷途,徒下新
-
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对于文言文基础薄弱的初一学生来说,文言文句子翻译是一大难点。那么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我认为句式构造法是解决这一难点的一把利刃。句式构造法就是补
-
颜师鲁,字几圣,漳州龙溪人。绍兴中,擢进士第,历知莆田、福清县。尝决水利滞讼。岁大侵,发廪劝分有方而不遏籴价,船粟毕凑,市籴更平。郑伯熊为常平使,荐于朝,帅陈俊卿尤器重之。 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