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珏《飞行的土块》
土块大概是石块之前,人类史上的第一套远程进攻或防卫武器。这也许跟人类婴儿期的生存本能和劳动需求有关。如我国最早的二言诗《弹歌》记载:“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远古时期的人们,使用竹枝或竹竿制作标枪,来捕猎禽兽;利用结硬的土块或粘土捏成的泥团,驱逐那些偷食的鸟雀与硕鼠。鸟雀与硕鼠,目标小,动作极快,非使用土块实施远程射击不可。
后来武器进步了,土块就退出历史舞台。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说,“夫飞土逐肉,儿戏之常。”可见在古代社会,在刀光剑影和大型投掷器械之外,人们用泥巴丸子攻击小动物,仍然是一种很常见的活动。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远古人抛掷土块抵抗自然入侵,到纪晓岚所生活的时代,已经变成孩童游戏。
孩童游戏的行为模式,既是成人社会活动的投影,同时也一定携带着历史深处的讯息。乡野孩子玩过家家,尿尿淋湿泥土,然后捏成团,压成片,塑成拇指大的小碗、汤勺、小人儿之类,便是原始社会人们制作陶器的第一道工序步奏,也符合女蜗抟土造人这一类神话传说的审美心理。至于大一点的顽皮男孩,喜欢随地捡起土块互掷对方,俗称打泥巴仗,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或许应该是数千上万年前原始部落间攻伐战争的图景吧。
不难发现,无论城里还是乡下,对于水和泥土的热爱,是孩子们天生就有的心理和感情。他们不在乎雨水淋湿衣服身子,不在乎鞋子是否需要保持干燥,总喜欢跑进雨中体验被淋湿的愉悦,喜欢踩进水洼寻找乐趣。当然,他们也不在乎大人洗衣服的辛苦,不在乎双手是否会感染细菌,只要遇见沙堆或者裸土,就会情不自禁地蹦扎过去,玩到废寝忘食的地步。遗憾的是,我们成人往往不知其天性,经常使用言语恐吓,甚至棍棒伺候,硬要剥夺孩子们的天性本真。难道我们和孩子之间,真是文明与野蛮、开化与蒙昧的对立面吗?
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居住着一个神灵。自从第一声啼哭起,他们就可以感知万物,与万物通灵,只不过他们尚未掌握言语表达罢了。
神,总是沉默的。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无名才是万物之始。而我们往往出于世俗的目的,过早剥夺了孩子们珍贵的神性。
人的生命从土地汲取能量,最终又要回到土地中。土地的神奇,在于她所呈现的丰富生命体,所谓厚德载物。现在看来,在农村度过童年时期的一代人,是多么的幸福,而这无关贫富,无关疾苦,只关乎想象力的发育和自然心智的成长——因为,这是土地直接给予我们的礼物。
我庆幸自己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在山乡生活了十五年,那可是一段金子般闪烁的岁月。
我的家乡在黔湘桂三省交界的丘陵山区,那里泥土的数量仅次于空气。人们与土地的关系十分直接、自然、亲密,并不像大城市里,土地被钢筋水泥包裹,山地在郊外,路途遥远,孩子们难得一闻真正的泥土芳香。偶尔去花鸟市场买个盆栽,塑料盆装好的一撮土壤,还放满了花肥,根本看不到蚯蚓的劳作。超市卖给孩子玩的橡皮泥,徒有泥字,却早已失去泥土的本质属性和趣味。
四季分明,相时而动,我们童年时代的游戏,是跟随着季节的变幻而变化的。春天来了,万物萌动,草长莺飞,我们这群野孩子,自然也不会浪费片刻光阴,只要有机会玩闹,就不会让自己消停。
“布谷,布谷”,当村庄四周山谷草丛里传来布谷鸟的叫声,所有人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副画面:光滑笔直的金竹笋破土而出,山坡上的蕨菜纷纷张开毛茸茸的小拳头,身体像卷尺似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往地面提拉起来。没出几天,走在村里的石板巷道上,就可以闻到竹笋炒腊肉或者蕨菜炒腊肉的香味。
“轰隆隆,轰隆隆”,春雷在天庭滚动,把沉睡在泥土中的娃神和蛇神给吵醒了。蛰伏了一个冬天的村民,鼓足了劲,听从雷公的召唤,扛着打磨得锋利无比的农具,纷纷牵牛出门春耕。大人们用锄头或者铁犁,把稻田里封冻僵硬的泥土,一寸寸翻松,一畦畦犁开,放眼望去,仿佛大鱼背上的鳞片全都竖了起来。大地再一次张开了无数个小嘴巴,等待农人播撒种子与禾苗。在谷雨来临之前,人们还没有放水耙田,翻耕好的新鲜泥土,一团团裸露在空气中。那可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武器和玩具。
林溪河从东北方向的山地流下来,到文大村附近拐成一个S形,在上下游两岸形成两处河湾台地,那是人们世代耕种水稻的沃野。有一条沿河公路蜿蜒穿越山区,向北伸向湖南省边境。公路两旁坐落几个自然屯,好比一根藤蔓上几张对称的叶片。文大中心小学是挂在叶片之间的果实,与我们文塅屯隔河相望,相距大约两公里。
每天傍晚,我们一群野孩子从学校放学回家,总不喜欢走寻常路,放着顺溜的公路不走,偏偏要踩过一垄又一垄翻耕过的田野,把鞋子踩脏了,被毒蛇惊吓了,也在所不惜——大家都是为了能够打一场酣畅淋漓的泥巴仗。
(图片来自网络)
十几个同学,一般分成两个阵营,按村头寨尾的原则迅速组合。有时也插入外村的阵营,形成三方面作战格局,不过那比较少见,因为回家的路途不一致。队伍分配好之后,随便哪个伙伴都可以发出作战信号:开始啦!一瞬间,所有人一哄而散,寻找有利地形准备发起攻击。动作神速的同学,早已抓起一块土疙瘩,向敌方目标最明显的人飞射出去。只听见啊的一声惨叫,我们就知道有人中弹了,自己也下意识举手作防卫脑部的动作。
战斗的激情往往需要一方强烈反攻,才能充分燃烧起来。人们的智慧在敌我的剧烈冲突里爆发。那时我们年纪尚小,也就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样子,却很快学会了声东击西、左右兼顾、以攻为守、趁火打劫、围魏救赵之类计谋。
打泥巴仗游戏有两种形式,其一为阵地战,另外是游击战。阵地战一般是两边人马约定好,选择两块足够大的相邻稻田,各自占据其中一块,以横在中间的田埂为界限,互相扔泥巴砸往对方,其格局与乒乓球台相似。双方做好准备以后,也没个带头的人发号施令,冷不丁从角落里飞来流弹,有人应声破口大骂,战斗即打响。
如果选择阵地战,两边人员是不能逃开各自阵地边界的,也没有规定的时间限制,想要结束战斗,非得等一方主动表示投降为止。这种正面强硬对抗的游戏,考验的是手臂力量、身体躲闪外来攻击的灵活度以及强大的心理耐力。
被翻耕过的稻田,坑坑洼洼的,我们一方面要时刻注视对方的阵型变化、攻击方向,一方面要后退、弯腰、双手捡拾土块、起身前进、瞄准目标、掩护队友、连续射击、迅速躲闪……稍微不慎,就会被脚下的坑洼绊倒,或者与队友冲撞,乃至被对方飞来的“炮弹”击中。
投掷土块的姿态,与士兵扔手榴弹的动作十分相似。有时候我们这一方忽然喊口号,大家齐刷刷地,瞄准对方某个人或某个危险逼近的射击点实施饱和打击。顿时万土齐发,泥土如雨,声势凶猛,给对方以极大震慑,有时我们也受到对方的集中火力阻截,躲不过,逃不掉,疼得哇哇叫。这种饱和打击的方式,主要看速度与配合,一般是每个人双手拿两块泥巴,掷出去一块,接着再掷一块,多个人连续集中轰炸一个战术点。那样的话,敌方最凶狠或最衰弱的一个人,逃也逃不掉。有时也根据对方火力发射的规律,不讲集体配合,灵活反击,各自盯住对方某个人,让对方战士背后受敌,淬不及防。
在防御方面,首先要看你弯腰和躲闪的速度,因为自己手上的土块打完之后,马上要取新的上来,不然在弯腰那一瞬间,对方的飞弹就会趁虚而入了。其次,要看己方人员互相掩护的默契度,当你在弯腰装弹时,战友需要立即补上,用火力掩护,防止对方背后打冷枪。然而这一切的配合,都不需要言语沟通,因为经过长期的训练,大家已经心照不宣。
一些力气大的孩子,可以抓起比较大块的泥土,像西瓜那么大的一坨,作为超级重型武器轰炸对方。这是我们最快乐的场景之一。那个能够掌控重型炸弹伙伴,会得到大家的热烈欢呼。欢呼声中,对方谁要是被砸中了,所有人都会笑到肚子抽筋,他则痛到家了,捂着满头碎泥或者被砸淤血的脖子,自认倒霉。重型炸弹的缺点是,射程比较短。而想要瞄准对方火力比较活跃、躲得比较远的人,则可以拿鸡蛋大点的硬土,进行远程射击,实现精准摧毁目标。
阵地战是一种传统的战术,参与战斗的孩子极易体验到正面武力对抗的乐趣。不过,有时候大人却很讨厌我们搞阵地战,不仅因为我们作战时跑来跑去,必将大人辛苦翻耕好的田地践踏回原形。还因为我们长时间互相抛掷土块,扰乱了稻田的泥土构成。比如说,甲方所在阵地,是东家的田地,东家媳妇很勤快,经常挑一担担牛粪来倒进田里,日积月累,她家稻田的泥土就变得黝黑肥沃,稻谷产量很高;而乙方所在阵地,是西家田地,西家人管理无方,稻田的基土干巴巴,颜色灰白,比较贫瘠。我们这群野孩子才不管这些,开战时,把东家田地的大量泥土甚至牛粪一股脑抛掷到乙方的阵地,乙方则用西家田地比较贫瘠的泥土悉数折腾过来,一来二去,东家媳妇等于无形中为西家干活,西家人平白无故占了便宜。这样的结局,大人们肯定不愿意看到。
游击战方面,是甲乙双方两个纵队流动作战,有时候我们一方集中防御,集中打击,有时候分散包抄,趁胜追击。这种战术既考验个人能力,也考验集体的战略。一些不够沉着冷静的小伙伴,往往会被敌方打的很惨,措手不及之间已经遭受对方伏击小队泥石流伺候。
由于没有场地界限的限制,我们有时候可以跑出战斗地点很远,让对方打不到自己,然后趁对方不注意又去发动奇袭和偷袭。游击战也是运动战,大家一边跑回家,一边攻城掠地袭击对方。从学校一路打到家,往往粘上一身泥土。好在清澈的林溪河从我们村口流过,我们结束战斗之后,一伙人冲进河里,一边清洗衣服和书包,一边继续打水仗。
有的同学头发全部被搞脏了,有的同学鞋子也跑烂了。那时候农村普遍比较贫困,烂了鞋子,不容易换新的,所以不少家长反对我们这群野孩子打泥巴仗。他们心底里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至于孩子是否受伤,他们并不在意——“摔摔打打,快长快大”,是一句古训。
当然,我们小伙伴队伍中,也有一些不太老实家伙,在打泥巴仗过程中违规使用石头。这是最为恐怖的事情,有时人被打中要害,如太阳穴被击中,就会晕了过去,甚至被送去医院。血流满面的情况也有,这样的话麻烦就大了,会惊动到家长,误了农活,严重的话还会引发家长参与,发生家庭和家族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在打仗前,一般会商量好规矩,诸如不能用石头、牛粪,不能跑进菜园之类,如果谁率先破坏了规矩,那么下次玩游戏时就不会要他参加。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般不欢迎外村孩子参与游戏的原因,因为队员不太熟悉,战斗就不太保险。
抛掷土块的历史非常古老,它源于人类最初跟大自然打交道的经验。那些土块,延长了人类手臂的功能。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拿起武器工具,攻击异类的入侵。土块作为武器,其实还残留着远古部族战争的影子。战争可以促进武器的发展,却改变不了其基本动作和模式——发射弹药和攻击目标。比如古代很多抛掷石头的吊装武器,山寨、城堡防御战中的滚石战术,悬崖山道伏击战中的居高临下阻击,乃至后来的手榴弹,火箭弹、巡航导弹等等。
人类活动空间的拓展,与动力系统的发展息息相关。动力系统的改进,让人类在物理世界获得了巨大的自由。从抛掷土块,到发射弓箭,子弹导弹,火箭和卫星,宇宙飞船……相比而言,我们少年时代打的泥巴仗,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小儿科了。
不过从本质上看,儿戏之中确有大学问。至少通过打泥巴仗这项游戏,我们农村娃亲密接触了泥土,对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同时也学会了团结协作的族群生活精神。可以说,我们在幼年阶段的手部腿部力量以及肺活量,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打泥巴仗锻炼出来的。反观现在的儿童,整体体质已大不如前,家长们很难放手让孩子去参加稍有身体对抗性的游戏或体育运动。虽然我们的经济条件在增强,但是孩子们的野性和血性却日益消退。
因此,每当我驱车行驶在城郊乡野道路上,看着一望无垠的田野,连绵起伏的群山,便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少年时代,那些自由飞行的土块。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闺怨① 王昌龄 名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导读】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深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情 "> 方孝孺《雷峰樵叟序》阅读答案及句子翻译
雷峰樵叟序 方孝孺 雷峰樵叟者,台之宁海人也。世居雷峰之下,业诗书,敦礼让-代不乏人,至叟尤为乡邦所敬式。叟淳庞邃密,事父母克尽子职,处兄弟和以敬,由是孝友之行闻于遐迩。
-
仲尼相鲁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原文】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①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若(
-
唐代饮茶风气日炽,上自权贵,下至百姓,皆崇尚茶当酒。茶宴的正式记载见于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曾与赵莒一块办茶宴,地点选在竹林,但不像“竹林七贤”那样狂饮,而是以茶代酒,所以能聚首畅谈,洗净尘
-
从经典例题中看文言文翻译规律 (一) 江苏省九所省属重点高中联考试卷文言文翻译题考到了翻译这样一个句子: 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 把与这句话相关的文字节
-
这首诗将一个宴饮歌舞的场面写的缤纷绚烂,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兴会淋漓,并且以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这首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
-
老鼠在现实生活基本上是不受欢迎的人,出了做实验的或者做宠物的小白鼠。很多女生见了老鼠还会害怕。
-
世祖文言文考题 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世祖,讳劾里钵。景祖卒,世祖继之。世祖,辽重熙八年己卯岁生。辽咸雍十年,袭节度使。景祖异母弟跋黑有异志,世祖虑其为变,加意事之,不使将
-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常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蹉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
-
梦见捉麻雀,得此梦,事业多有不顺之意,乃是年长之人从中作梗,财运难以提升之迹象,与他人间有纠缠之事,则相处甚为不安,郁结于心,发之于梦。如做此梦,主近期有得财之迹象,与他人间交涉,应看清他人之目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