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天下李四光
桃李天下李四光
1889年10月26日,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街下张家湾的李家,添了个男孩。小婴儿的降生,给这个贫苦的家庭带来了欢乐。父亲看着婴儿皱巴巴的脸,给他取了个名字叫“李仲揆”。
李仲揆在农村生活了近14个年头。从五六岁起,他就在父亲任教的私塾里读书,还要帮着母亲打柴、舂米、推磨、提水……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刻苦奋斗的精神和倔强的性格。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之后,洋务派兴起,湖北的省城武昌办起了许多新学堂,以讲新学而标新立异。凡是有点志气的少年,都去那里求学,李仲揆也不例外。
14岁那年,李仲揆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到了武昌城,他才发现原来省城比自家的小乡村大了无数倍。小仲揆虽然不认识这四通八达的路,但在热心人的指引下,还是找到了省学务处。
他擦着额头上的汗,掏钱买了张报名单,准备报名参加入学考试。谁知道,由于才来到大城市,小仲揆心情非常紧张,一不小心,居然在姓名栏里填上了年龄“十四”。
望着填错的报名表,小仲揆懊恼地拍着自己的脑袋。这可怎么办呢?再买一张表的话,身上的钱本来就带得不多,怎么能浪费在这上面?情急之间,他灵机一动,提起笔来,将那个“十”字改成了“李”字。
可“李四”这名字也太难听了,小仲揆咬着笔杆正想着,谁知道头一抬,中堂上正挂着块匾,写着“光被四表”四个大字。他念着这几个字:“四”字不动,“光”——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前途大有希望啊!于是,仲揆提笔在“四”字后加上一个“光”字。从此,李仲揆就又名李四光。
1920年5月,李四光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后,拒绝了老师的挽留和去印度当工程师的机会,回到祖国,来到北京大学教书。蔡元培校长亲自率人去迎接,他拉着李四光的手,说:“李先生,欢迎你来北京大学,希望你能为中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地质人才。”
那时北大地质系的系址在一座破庙里面。那里杂草丛生,非常破败,一点都没有学校的气氛。李四光觉得这种环境不利于教学,但他才到学校工作,提出这种要求不太好。但是为了学生的利益,李四光还是把他的想法提了出来。
他去找蔡元培说:“蔡先生,地质系的房屋十分破旧,设备、仪器也很差。我看应该修整一下,同学们才会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蔡元培听了,毫不犹豫地说:“你现在是理学院和地质系的主任,就按你的意见办吧!至于经费问题,学校会想办法的。”
“那太谢谢校长的支持了。”李四光感激地答道。他带着学生,丈量面积,亲自设计。他们把垃圾和杂草清理掉,然后用碎石砌了几条小道,并且栽种了松柏等树木。
不久,地质系院内就井然有序,面貌焕然一新了。同学们在和李四光的共同劳动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大家对这位年轻的教授都十分钦佩。
在长期的国外留学生活中,李四光亲身感受到中国人受尽歧视的耻辱,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曾说:“我们不能不承认人家的文化程度比我们高,艺术比我们精。人家的地方已经开辟到十分田地,我们的一块沃土,还在那里荒着。请他们来做好了,再拱手奉还给我们,世界上恐怕没有那么一回事。所以,我们的一线生机,还是在我们的民族,大家打起精神,举起锄头向前挖去。”
所以,李四光上课的时候,除了科学上的一些专有名词以外,他始终坚持用中文讲解。有一次,上课的时候,一个学生叫他“Mr.李”,叫了几声,他就问那个学生叫谁?那个学生说:“叫你。”李四光说:“你可以称我老李、小李或阿猫、阿狗什么的,但是我不准你叫我‘Mr.李’。”
李四光教的是岩石学。他常常不带书,只带一些岩石标本,靠着几支粉笔就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同学们非常喜欢上他的课。即使是考试,李四光也别出心裁。
有一天,李四光对学生们说:“大家复习一下这一个月来我们学过的知识,下一堂课我们要考试。”听完他的话,所有同学都回去复习了笔记。
第二天开始考试,最先是一张试卷。同学们一看,咦,不难啊。每个人都奋笔疾书,没用多少时间就答完了。等有人开始交卷了,李四光敲着桌子说:“大家不要走,刚才的试卷是第一道题。下面发第二题。”
所有人都愣了,不知道老师要搞什么名堂。“现在我发给你们的,是编了号的岩石标本。请大家答出你手中标本的名称、矿物成分、生成条件。”
“这也叫考试?”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只见李四光说:“同学们,我们学地质的,如果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到了大自然,分不清这是什么那是什么,那显然是不行的。”
通过这场别开生面的考试,同学们都注意到将书本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结合起来,真正地学到了一些本领。
李四光主张要深入到自然中去,将书本的知识与自然结合起来,决不能孤立地看问题。他在教学中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每讲完一节知识,他都要带学生到野外考察。
有一次,他领着同学去玉泉山考察地质。这个地方,有个德国的地质学家来考察过,还出了本《西山地质志》,说明了此地有岩浆岩和闪长岩。李四光拿出两种岩石,告诉学生这是沉积岩与火成岩,并教导了分辨方法。他说:“根据刚才我们学到的知识,大家就在这一带找,看看哪些是火成岩,哪些是沉积岩?”
有学生问道:“李先生,《西山地质志》里说这一带只有岩浆岩,没有沉积岩,我们能找到吗?”李四光耐心地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你还是靠自己的眼睛来分辨吧。”这时,有个学生拿着块岩石大叫起来:“快来看,这不是沉积岩吗?”所有人都围了上去,啧啧称奇:“真的有沉积岩啊。”李四光却摇头说:“大家先别忙下结论,再找一些证据。”
他们翻过山坡,发现山下有个石灰窑厂。原来这里产石灰岩,专门用来供炼铁用的。事实证明,这里的岩石确实是沉积岩。过了一会,同学们在附近发现了花岗岩,却怎么也找不到李希霍芬在这里发现的闪长岩。难道是李希霍芬弄错了?
同学们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将岩石拿到李四光面前说:“李先生,这个是花岗岩还是闪长岩呢?”李四光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了标本,然后说:“这是花岗岩!”原来,这儿的花岗石经过风化,被流水冲刷,在山谷里已经变成很细的砂粒,非常不好辨认。李希霍芬可能将它错当成闪长岩了。面对这样的事实,同学们议论纷纷:“下定义的都是些有名的专家啊,我们怎么能推翻他们的结论呢?”
“是啊,李希霍芬还亲自来这里调查过呢,我们要是说他弄错了,那他——”
看着争论不休的同学们,李四光挥了挥手,微笑说:“同学们,做地质这行,必须从实际出发,认真调查后才能得出结论。而不能盲从书本和专家,我们只能相信事实。”李四光这种严谨、求实、不崇拜书和权威的研究精神深深影响了一代地质人。
李四光一心一意进行学术研究,对自己的外在倒没怎么打理。他衣着朴素,即使衣服破了也就打个补丁继续穿。当时北大教授的工资很高,其他教授上班都雇包车,他却骑着自行车上班。
有一天,学校安排李四光陪同一名叫推士的英国人参观地质系。那个英国人非常傲慢,见到李四光穿得十分寒碜,而且用中文向他介绍情况,他生气地对翻译说:“我们今天不参观了,也不知道北大哪里找来这样一个寒酸的人来介绍。等明天换个会英语的人再说吧。”李四光听了,不慌不忙地用英语回答:“明天来了也是由我奉陪。”恰好这时,有个教授走过来,听到李四光的话,问:“李四光教授,明天还要陪客人吗?”翻译一听,惊讶地叫起来:“您就是李四光教授吗?”
李四光仍然礼貌地点头。推士慌忙道歉:“李四光先生,方才失礼了,请多包涵。”这位英国人也知道李四光的大名,只是他没想到,这么著名的教授居然穿得如此朴素。
李四光在北大任教时期,培养了一批以事实说话,有着严谨研究精神的学生,为中国的地质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入选理由:
多角度地观察著名的科学家,发现其实除了研究学问之外,他们还具有很多别的品质。
阿离之言
李四光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清贫科学家。所谓有中国特色,在于他小时候勤奋刻苦,吃苦耐劳,有革命奋斗精神等等。
李同学的成长历程并没有传奇性,可以说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小时候这位同学成绩优异,于是在1904年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受到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革命思想影响,成为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一代国父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
1910年,李同学毕业了,成长为有志的优秀留学青年,从日本学成回国。这时候,他的人生发生了改变,优秀的留学青年在当时是多么的宝贵,地位超然。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可惜,这样的政治生涯没有维持太久,人人痛恨的袁世凯上台后,李四光再次离开中国,被迫再次去留学镀金——到英国伯明翰大学进修。在获得硕士学位后,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这样的经历证明了学习是多么重要,留学是多么重要,知识是多么重要。不过,李四光并非取得了辉煌的荣誉就止步不前,他的爱国心和使命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能让李四光在科学史上进入名人的行业是因为他还有着更加卓越的表现。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毛泽东、周恩来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
要知道,作为入选本书的名人,光在国内有知名度是远远不够的。1947年7月,李四光代表中国出席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第一次应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作了题为《新华夏海之起源》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地质力学这一由中国人创立的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
1956年,李四光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这样,他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自己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所以,要成功,没有天才般的智慧不要紧,没有传奇的人生际遇也不要紧。我们可以踏踏实实积累知识,埋头苦干。
-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 "> 反裘负刍文言文翻译
反裘负刍文言文翻译 《反裘负刍》是刘向《新序.杂事二》寓言故事,本文就来分享一篇反裘负刍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原文: 魏文侯出游,道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
-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的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
-
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 Jr )教授是当代西方汉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也是北美汉学家中唐代小说与史传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 为什么武大郎不喜欢吃烧饼? 因为他想糕(高)
脑筋急转弯题目:为什么武大郎不喜欢吃烧饼? 脑筋急转弯解析:武大郎是出了名的矮子,矮子都希望自己能够长高。烧饼不对他的味,在选食方面自然也想高(糕)。 脑筋急转弯
-
金小明编后小记金小明民国时期著名的藏书家、编译家、散文家周越然(1885——1962),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以后,那些反映他在文化启蒙、传播、教育等方面事功与心迹的文字作品,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上海
-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处为招提房。诗人在僧人的陪伴下游赏,晚上就在寺中借宿。诗的题目虽说是游寺,实际上把游赏的过程一笔带过,重点描写夜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接
-
中考问答:文言文应该怎么背诵? 问:文言文该怎么背诵? 答:先结合注释与老师课堂的讲解(或看文言文详注之类的`书,但要注意辨误)充分了解文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朗读、
-
初中语文重点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1、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环绕)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赏析-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