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陶渊明
阅尽前朝隐逸篇,才知彭泽最自然。
农桑拙陋风神美,情志融合境遇偏。
信固穷真铭亮节,能常乐始志高贤。
东篱菊调悲无继,空剩南山捷径传。
诗家风格,炉锤之余,才知自然最为难得。
自然者,备其志善其德,风格自出也。非炉锤功夫中得之,惟熏染涵养中略成。揠苗助长以伤其本,滥觞作势以竭其源,俱非自然之道也。所谓自然者,惟守其自性,待其自得,而未可人力肆欲强致也。
朱晦庵有句:“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正自然之相也。
品晦庵句,其要有二,其一必能漂游之物如艨艟者,始能游移动;若鼎釜之类,入水辄沉,纵飞瀑猛浪激之,亦不可推移。其二必有强盛之势如春水生者,始能推送;多涓涓之细,则芥舟不载,何以动巨舰耶?
自然亦复如是,必有可成之资,始能待机而发;必有益成之势,始能应机而动。野老村夫,朴则朴矣,真则真矣,未必有致;骚客才人,丽则丽矣,雅则雅矣,未必有情,此质之异也。若以骚客才人之逸,而得野老村夫之质;养德存性,感风咏志;不求闻达,只为舒心,则自然之致成矣。
以此度之,历代诗家以俊逸而得自然味者,惟陶渊明一人而已。历代论渊明者,无不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彰其致,此固确论也。悠然自得,恰自然之机;东篱南山,正冲淡高远之致。然此境高则高矣,独得此则备未备也。若高致而无根,必蹈虚而汗漫;若冲淡而薄情,必造作而空疏。故东篱南山之句,足见渊明之致,却未尽渊明之质。余以为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尤得自然之质。盖此守拙归田园之朴素心、从容志,发采菊东篱见南山之潇洒情、超然致。若无此朴素质,则一切超然致,或空疏或造作,欲求真切尚不可得,而况自然乎?
是以富足安逸,自然之障也。富易格卑,足易情靡;安多气微,逸多心违。四障之中,逸最为甚。盖富者诗家所不逮,足者诗家所不堪,安者诗家所不为。惟此逸者,诗家无论能与不能,皆趋之若鹜,以为高致,故为障最甚。
试问几人肯为高致而亲历农桑?几人肯为名节而卓然固穷?若无种豆南山之质,而空好采菊见南山之致,或昧空疏情志之限,或负迂回捷径之讥。蹈虚之弊,愈久愈深;缘木求鱼,渐行渐远,正质之未备而致必徒劳之患也。
陶渊明之于千秋隐逸,其为明鉴乎?
-
《师说》(唐)韩愈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文言文翻译 导语:《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所写的一篇序文,该文与《送石处士序》为姐妹篇,主要赞扬了温处士出众的才能和乌大夫善
-
赵中丞折枝石榴 元马祖常 乘槎使者海西来,移得珊瑚汉苑栽; 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 榴花 金元格 山茶赤黄桃绛白,戎葵米囊不入格。 庭中忽见安石
-
李夷简,字易之,郑惠王元懿四世孙。以宗室子始补郑丞。擢进士第,中拔萃科,调蓝田尉。迁监察御史。坐小累,下迁虔州司户参军。九岁,复为殿中侍御史。元和时,至御史中丞。京兆尹杨凭性
-
题都城南庄〔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大概是这样的:书生崔护,去
-
孔雀东南飞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原文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
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如今对山水忘名利;往常时趁鸡声赴早朝①,如今近晌午犹然睡。往常时秉笏立丹墀②,如今把菊向东篱;往常时俯仰承权贵③,如今逍遥谒故知;往常时狂痴,险犯着笞杖徒流罪④:如今便宜,课会
-
文言文《义士赵良》原文翻译 版本一 赵良者,燕人也。漂泊江湖,疾恶如仇。一日,途经谢庄,闻有哭声,遂疾步入茅舍,见一少女蓬头垢面,哀甚。义士询之,乃知为某村二恶少所凌也,痛
-
此诗一步一景,移步换形,从雨晴写起,犁田、种豆、缚草人等事,一一顺序道来,剪裁得宜。语言通俗,不事雕琢,于平淡中见新奇,寓风趣于朴实。"> 汉武帝雄才大略,为何没有得到史学家的高度评价?
中国历史上,堪称盛世的时代不多,其中汉唐盛世最为人津津乐道。但是,要论汉朝盛世,其实倒是国家无事,民给家足,因而也就缺乏宏大叙事的“文景之治”,而不是文治武功的武帝。 经过汉初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