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9-11 21:15:38阅读:887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看,庐山是逶迤连绵的大山大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万千气象。〕

“横看”,指正面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看。“横”,写出了庐山的阔大,雄浑,磅礴。“侧”,是从侧面上下看。诗人没有运用与“横”相对的“竖”字,因为“侧”比“竖”更有含义,“竖”固然锋利向上而有锐意,但却是窄窄的条状,这便失去了庐山峰巅挺拔雄奇的美。“侧”既与“横”相对,所看到的面又明显比“竖”广大。这样,“侧”看的视觉形象,则是立体的触天的“峰”了。“横”是全貌的描写,“侧”是局部具体的描写,在“横”、“侧”不同的视角里,“岭”和“峰”同样映入观者的眼帘:“横”、“侧’”扣接,“岭”、“峰”与并,峻岭逶迤,巅峰参差,庐山浩大的幅员,雄伟壮观的气势,完全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此为对庐山的整体描写。

“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对“横看”、“侧”看总体形象的具体与深化。“各不同”,托接“远近高低”和“横”“侧”。从“远近高低”四个不同的视角看去,写出了若干不同的视觉形象。如果认为只是“远近高低”的四个角度,那么,对诗人的匠心和精妙的艺术手法是不够理解的,对“各不同”的具体丰满的艺术境界也不甚领悟。要想悟透“各不同”,就必须对“远近高低”进行分析。在远处看庐山,可以看横,看侧,看高,看低;但身临其境地“近”“看”,也会从这四个角度展开视野,出现四种不同的视觉形象。这四种角度的具体形象是“看”的具体内容,也是对“看”的具体描写。可见诗句是诗人游览庐山切身体验的总结。在远处看庐山,秀姿纷呈,吸引着游人看,那么,“近”看便是必然的了。诗人来到庐山的“近”前看,同样会由高到低,由眼前到远处,由横而侧地看。与“远”看庐山相比,距离短,视野小,看得真,更被庐山的秀色所迷恋。诗人便沿着山涧小径开始向高境地登攀了。向“低”处看,视觉空间为之开阔,再向高向远向近向横向侧地看,映入眼帘的景色,令人惊异的是竟没有一种重复形象。粗心的读者往往会忽略了“远近高低”的如此丰富的内涵。了解了这些才会真正理解诗人笔下的千姿百态万千气象的庐山。诗人通过“远近”的对比与“高低”的反衬,庐山的山岭沟壑,更为扑朔迷离。同时,通过“远近”、“高低”的对立描写,从自然现象中揭示了局部与整体、具体与抽象、分析与综合这些极为普遍的哲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在庐山中,横看,侧看,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各呈现出不同的姿态,认不清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正是因为我置身于庐山之中,看到的只是一山一岭,而看不到庐山的整体啊。〕

“不识”,是因“各不同”,是因为从“远近高低”“横侧”的不同角度来看,山脉弯曲,丘壑纵横,峰峦重叠,怎么能一看就会认识整个“庐山”的面目呢?“远近高低”“横侧”是具体的分写,“真面目”是“远近高低”“横侧”的概括与综合。“远近高低”“横侧”这么复杂的视角形象,是局部的,具体的,片面的,个别的,谁能说局部的山个别的峰就是庐山,谁能说岭的一面就是整个岭?苏轼游庐山作过七首诗,这首是“最后与总长老同游西林”时所作。苏轼就《题西林壁》说,“什庐山诗尽于此矣”,可见对庐山“真面目”的认识是诗人游览庐山十之五六,经过艰苦攀登才发现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真谛。

“只缘身在此山中”,极为深刻地点明了主题,此为画龙点睛之笔。“只缘”承“不识”,交代了之所以“不识”的根本原因,揭示了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山中”暗含“各不同”,在“此山中”处处都似曾相识,但并不相识——因“各不同”。我们深刻地体会诗人上联写庐山的千姿百态,可谓匠心独运;下联顺乎自然,揭示了“不识”到“识”的极为复杂的认识过程,写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抽象寓于具体、理性寓于感性、整体寓于部分、宏观寓于微观、综合寓于分析,这些极为普遍也极为重要的哲理。诗人将这些道理寓于对山水的歌咏之中,博得了众多的读者,表现了它永恒的生命力。

【综述】

此诗作者通过对雄伟壮观的庐山的观察与赞美,揭示出一个普遍的深刻的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的上联写山,首句总写游览庐山所得到的突出印象;次句分写从不同观察点所看到的庐山各种不同的姿态。诗的下联是写“寓意”,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写山是为了“寓意”,而“寓意”又通过山来表现。上下两联逻辑严密,意脉贯通,浑然一体。这首写游庐山的诗,是苏诗中的佳品。特别是后两句,立意新奇,内涵丰富,发人深省,传为名句,常为人们所引用。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苏武庙》温庭筠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诗文解

  • 海底捞月造句七则

    【海底捞月解释】从海底捞取月亮。比喻白费力气,根本达不到目的。有时形容某种动作姿态。也作“海中捞月”。 【海底捞月辨析】参见“大海捞针”。 【海底捞月造句】 ①要在这个人口众多的城市

  • 中考语文文言文《黄鹤楼》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黄鹤楼》复习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

  • 曲突徒薪文言文翻译

    曲突徒薪文言文翻译   曲突徙薪,曲:形做动,弯曲;突:烟囱;徙:迁移;薪:柴火。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消除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防患于未然。  一、原文:  初,霍

  • 文言文《促织》知识点学习

    文言文《促织》知识点学习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尚:宫中尚促织之戏(崇尚,爱好。)  2、居:居为奇货(积,储存。)  3、比:宰严限追比(追征。)  4、啻:虽连城拱璧不啻也(比

  • 王维《鹿柴》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王维《鹿柴》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1.鹿柴:地名。柴,一作“寨&

  • 胡言乱语造句八则

    【胡言乱语解释】没有根据地随心乱说。 【胡言乱语辨析】参见“胡说八道”。 【胡言乱语造句】 ①他刚才完全是在胡言乱语,我和大家一样,听不懂。 ②我让他胡言乱语地说完了,就理直气壮

  • “张惟孝,字仲友,襄阳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张惟孝,字仲友,襄阳人。长六尺,通《春秋》,下第,乃工骑射。城中乱,争出关。惟孝拔剑杀数人,趋白河,见一舟壮钜甚,急登之。舟人不可,惟孝曰:“今日之事,非汝即我,能杀我者得此舟。&rd

  • 总结文言文的常识

    总结文言文的常识   一、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课前一定要借

  • 文言文训练:《出师表》节选

    文言文训练:《出师表》节选   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15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