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作者: 周棉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我们在灯光下这样孤单,
我们在这小小的茅屋里
就是和我们用具的中间
也有了千里万里的距离:
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
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
它们都象风雨中的飞鸟
各自东西。我们紧紧抱住,
好象自身也都不能自主。
狂风把一切都吹入高空,
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
只剩下这点微弱的灯红
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
冯至
“沉思”和“哲理”是冯至四十年代诗歌的一大特点。《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等诗,在当时曾引起大后方诗人、学者的广泛注意。与那些闪烁着刀光剑影的抗战诗歌相比,它显然有远离抗日前线,缺乏战斗精神之类的不足,不过,艺术品的价值又并非是一种标准或一种需要所能概括和代表的。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长久地为人们提供某种东西,哪怕是一种微小的发现——只要它是创新,都有一种永存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们欣赏此诗可以获得多种生活的启示。
在这里,首先人和自然的关系值得我们深思,有时候,人并非是什么大自然的主宰,相反,例如在狂风暴雨之中,是显得那样孤单,而“微弱的残红”,又“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而且有限和无限也处处存在:茅屋的空间是如此狭小,而我们和用具中间,“也有了千里万里的距离”……这一切说明,人和他所处的自然永远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不可分割,无大无小。因此,可以说,这样的诗已达到了一种哲理化的高度。这使我们想起作者不仅是个诗人,而且攻过存在主义哲学,从中也不难看出某种影响。
另外,我们还可从中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尽管西方文化对冯至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的。“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狂风把一切吹入高空,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这种对偶句式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吗。这也说明,任何试图否定传统文化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冯至的经历和诗作证明,只有运用全人类的文化,才能丰富自己。
-
廖世美 廖世美,北宋人,生平不可考,词有二首存世。 "> 高适《别董大》全诗翻译赏析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②。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③。 [作者简介] 高适,生年说法不一,卒于七六五年,字达夫,一字仲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词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代表作。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原文
-
黄琬巧对文言文翻译 导语:黄琬巧对是一片初中个古文阅读内容。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篇文言文的翻译和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席位昂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黄琬巧对原
-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列举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列举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
-
《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本篇是《前赤壁赋》的继续。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
-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民
-
《金史·完颜伯嘉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金史 原文: 完颜伯嘉字辅之,北京路讹鲁古必剌猛安人。明昌二年中进士,调任中都左警巡判官。孝懿皇后妹晋国夫人家奴买漆不酬
-
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解析 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
1840年6月28日鸦片战争爆发 鸦片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它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中国从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初,英、法、美等西方主要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