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阅读理解
从军行
【题解】
本篇选自《杨盈川集》卷二。
杨炯(650—?),华阴(今属陕西)人。“初唐四杰”之一。十岁举神童,后授校书郎。官至衢州盈川令。有《杨盈川集》十卷。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多反映军旅战争之事。
烽火照西京(1),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2),铁骑绕龙城(3)。雪暗凋旗画(4),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5),胜作一书生。
【注释】
(1)西京:长安。(2)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皇宫。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3)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故址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东侧。此处借指敌方要地。(4)凋旗画:旗帜上的图绘暗淡失色。(5)百夫长:下级军官。
【导读】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书生”出征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烽火”把军情的紧急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照”字又增强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第三四句渲染出一往无前的战争气氛。“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隆重和庄严情景。“铁骑绕龙城”,写出了我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战斗。“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一视觉一听觉,交互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直接抒发投笔从戎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整首诗节奏明快,如山崖上飞流惊湍迅猛而下,有力地突现了征战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思考】
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有两种看法:明唐汝询在《唐诗解》中以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清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以为作者看到敌人逼近西京,奋其不平之气,拜命赴边,建功立业,不做无用书生。前者以为这是一首讽刺诗,后者以为这是一首述志诗。你赞成哪种观点?试说明理由。
-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导定向”实践操作方法 在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始终是个难点。难在哪里?一在学生积累少(本文对此不论述),二在方法老。方法老在哪里?一曰学什么,始终由教师来钦
-
“王俭,字仲宝,生而僧绰遇害,为叔父僧虔所养”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王俭,字仲宝,生而僧绰遇害,为叔父僧虔所养。幼笃学,手不释卷。宾客或相称美,僧虔曰:“我不患此儿无名,正恐名太盛耳。”乃手书崔子玉《座右铭》以贻之。 升明二年,为长史
-
文言文《月赋》原文与译文 南朝宋谢庄的《月赋》并非《月赋》的开山之作,最早写《月赋》的是公孙乘。这个公孙乘是西汉梁孝王的门客,现在被收进《古文苑》的这篇赋相对简
-
理想文言文名句 高尚的理想并不因为默默无声而失去价值;自私的追求不因为大叫大嚷而而伟大起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理想文言文名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NO.1 人之洗濯其
-
清平乐金风细细①,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②,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③。注释①金风 "> 西江月 辛弃疾,辛弃疾的西江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
-
初中语文文言文的修辞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多运用各种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其中有些修辞格的运用较为频繁。了解这些特殊的修辞方式,自然有助于阅读的提高。这里着
-
《资治通鉴》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和答案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
-
生活中总是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火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引起火灾的危险源也逐渐增多,火灾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每年火灾造成的财产损失都有好几十亿,而且死伤无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
-
日游所思,夜有所梦。做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做梦。如果我们梦见棺材千万不要害怕,在相学中,梦见棺材是吉利的现象。在我们民间,有升官发财的说法,梦见棺材表示会有很好的运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