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隐逸生活诗作赏析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作者简介】
丘为(约西元701-804年间在世)字不详,苏州嘉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武后长安初年,至德宗贞元末年间在世,年九十六岁。累举不第,归里苦读。天宝元年登進士。累官太子右庶子。为人谦卑,事继母甚孝。有文集若干卷传于世。
【字句浅释】
题解:这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和情趣的诗,这类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比比皆是,但因它立意新颖,而使这首诗有其特殊与值得仔细品味的价值。
茅茨:茅屋。扣关:同“叩关”,敲门。巾柴车:乘车出游。差池:这儿指此来彼往,交叉而过之意。黾勉:殷勤。契:惬合。之子:这个人,指隐者。
【全诗串讲】
深山绝顶之上一茅屋,离山脚有三十里之遥。
敲门没童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
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
远路相寻,失之交臂,空负了一片景仰之情。
放眼四望:雨后草色,清新动人,阵阵松涛,回旋在向晚的窗隙里。
虽然没遇上主人,可这儿的幽情雅趣,是如此的与我相契合,这一切就足以使我荡涤人心、去除尘垢啦!
虽失去了宾主相见之欢,可却获得了习静喜幽的清静真谛。
于是我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等你这个人呢?
【言外之意】
这首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当然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但却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的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谁能说作者这次跋涉,是入宝山而空返哪!
-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
-
周公旦简介|生平
-
【半夜敲门心不惊解释】人家半夜来敲门心里不惊怕。比喻没有做过亏心事。也作“半夜敲门不吃惊”。 【半夜敲门心不惊造句】 ①你既然没有做过亏心事,应该是半夜敲门心不惊,有什么可怕的? ②这
-
秋水原文及文言文翻译 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相信大家都学过这篇课文,那么大家知道怎么翻译这篇课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秋水原文及文言文翻译,大家可以参考
-
语义说明:比喻乘人危难时,加以陷害。 使用类别:用在「弃理害义」的表述上。 落井下石造句:01这种落井下石的勾当非君子所当为。 02你要不能帮忙就算了,千万别再落井下石。 03他都已经被害得这么惨了,
-
1.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
-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不久被诬罢职,遂漫游北方,到过边塞。闲居十五年后,复出任文安县尉,唐玄宗天宝元年卒于官舍。 王之
-
木兰花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
1、执子之手,与子携老! 2、织女绣云锦,牛郎河西盼。鹊桥河间架,七夕终短暂。愿爱长相依,月儿永无缺。我欲银河逝,予两星永洁! 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4、在天愿做比翼
-
梦仙赋文言文欣赏 余独寝一室,甚感孤寂,夜不能寐,辗转难息,乃读书遣兴,诵宋玉之《神女赋》,曹植之《洛神赋》而叹曰:“美哉神女,余不得一遇也!”言未既,忽见一丽人涉窗而来,翩翩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