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菊花
元稹
名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导读】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河南洛阳市)人。他八岁丧父,少年贫贱。十五岁以明经及第。二十五岁授秘书省校书郎,后授左拾遗、尚书左丞,五十三岁卒,赠尚书右仆射。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代表作有《菊花》、《离思五首(其四)》、《遣悲怀三首》、《兔丝》等,其中《菊花》、《离思五首(其四)》和《遣悲怀三首(其二)》三首流传很广。
《菊花》是作者青年时期的作品。诗人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对在百花凋零时傲霜盛开的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说明了作者偏爱菊花的原因,很有哲理性,历来被人传诵为咏菊的名句。
【原诗】
秋丛绕舍似陶家①,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①秋丛:丛丛秋菊。陶家:陶渊明的家,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喜爱种菊花。诗人因此将种满菊花的家称为“陶家”。
【译诗】
丛丛秋菊绕着茅舍好似陶渊明的家,
饶有兴趣绕篱观赏不觉夕阳已西下。
不是我在百花中只对菊花有所偏爱,
因为菊花开放之后再难见到别的花。
【赏析】
这是元稹一首很别致的咏菊诗,他没有像别的菊花诗那样,去歌咏菊花的富丽、名贵、品格或气质,而是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诗的开头,诗人也没有描绘菊花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丛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一般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以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
垂杨门外,疏灯影里,上马帽檐斜。紫陌霜浓,青松月冷,炬火散林鸦。酒醒起看西窗上,翠竹影交加。跌宕歌词,纵横书卷,不与遣年华。
-
脑筋急转题:鸡的妈妈是谁? 脑筋急转解析:“直升机”谐音是“纸生鸡”,所以纸是鸡的妈妈。 脑筋急转弯答案:纸
-
文言文《卖油翁》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以下为您带来文言文《卖油翁》译文及赏析,欢迎浏览! 卖
-
原文: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
乌龟在生活中,历史以来都是长寿和财富的象征,有着很好的寓意。乌龟也会给人一种坚定不移,普通却不平凡的印象,那么梦见乌龟好不好呢?有没有什么不同的意思?
-
《师说》文言文翻译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
宝绘堂记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宝绘堂记 (宋)苏轼 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
-
《孟子三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孟子》三则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
-
中考课外文言文蔡文姬求情参考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
-
黔之驴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导语: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黔之驴文言文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