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文言文注释赏析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文言文注释赏析
文言文
齐王使(1)使者问赵威后(2)。书(18)未发(3),威后问(4)使者曰:“岁(17)亦无恙(21)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5),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19)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20)有问舍本(22)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6)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7),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8),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9)也?叶阳子(10)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11)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12)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13)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14)齐国,子万民(15)乎?於陵子仲(16)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翻译
齐王派使者来问候赵威后,(齐王给威后的)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说:“齐国的收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也好吗?”(齐国)使者(听了)不高兴,说:“我奉齐王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现在您不问齐王如何,而先问收成和老百姓,哪里有先问卑贱者后问尊贵者的呢?”威后说:“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收成,凭什么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又凭什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呢?”
于是进一步又问齐国的使者说:“齐国有一个处士叫钟离子,他还好吧?(我听说)这个人的为人,有粮食的人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他也给他们饭吃;有衣服的人有衣服穿,没衣服的人他给他们衣服穿。这是在帮助齐王抚养他的百姓,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叶(音shè)阳子还好吧?这个人他的为人,怜悯、抚恤鳏夫、寡妇、孤儿和没有子女的老人,救济生活穷困、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齐王使百姓安宁,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吧?她除去耳环首饰(不修饰自己),到老也不嫁人,为的是供养父母,这是为百姓表率,使百姓孝敬父母啊,为什么到现在不让她被接见?这两个处士不能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不(让她)被接见,如何能统治齐国、做万民的父母呢?於(音WU)陵的子仲还在吗?这个人的为人,对上不向君王称臣,对下不管好自己的家,横向又不谋求与诸侯交好,这是引导百姓成为无用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杀了他呢?”
注释
(1)使:派。
(2)赵威后:赵惠文王妻。
(3)问:聘问,问候。
(4)发:启封。
(5)说:通“悦”,愉快。
(6)处士:未作官或不作官的士人(读书人)。钟离:复姓。
(7)食(sì):拿食物给人吃。
(8)衣(yì):给人衣服穿。
(9)业:使之作官而成就功业。
(10)叶阳子:齐处士。叶(shè)阳:复姓
(11)北宫:复姓。婴儿子,是其名。
(12)彻:通“撤”。环瑱(tian):耳环和戴在耳垂上的玉。
(13)朝:谓使之为命妇而朝见君主。
(14)王(wàng):统治。
(15)子万民:以万民为子,意谓为民父母。
(16)於陵子仲:於(wǖ)陵,地名;子仲,人名。
(17)岁:年成。
(18)书:书信
(19)苟:如果
(20)故:岂,怎么
(21)无恙:古代常用问候语,意为“没有问题”“没有毛病”,也就是“好”;恙,灾害,忧患。
(22)本:根本的,重要的。
赏析
文章记叙赵威后接见齐国使者的一次谈话。
文章之奇,在于通篇只是记言。既无一句人物外貌、举止、行为、心态之类的描写,也无任何环境烘托或细节刻画,只紧扣题目中一个“问”字,主要写赵威后的七次提问,就鲜明而传神地勾画出一位洞悉别国政治民情、明察贤愚是非、具有高度民本主义思想的女政治家形象。写七问又非一气连问,而是笔法富于变化顿挫。开始会见齐使,尚未拆开齐王来信,就连珠炮似的连发三问:“年成还不错吧?百姓也平安无事吧?齐王也还健康宁泰吧?”活画出她的坦率爽直,不拘常规的气度以及她对问题的关切。
赵威后首先关心的是年成和百姓,而不先问候齐王健康,以致使者不高兴:认为这是先问卑贱者而后问尊贵者,所问失序;而且自己是奉齐王之命来问候赵威后的,那么赵威后也理当先问候齐王。但赵威后却反驳他说:“假如没有好的年成,靠什么来养育人民呢?假如没有人民,又怎么能有国君呢?哪有舍弃根本而问末节的呢?”两个假设反问,以前句结论为后句前提,逐步推理,正确而又简明地论证了“岁”、“民”、“君”三者的主次本末关系。这种鲜明的民本思想,上承孔子“载舟覆舟”、孟子“民贵君轻”之说,下开郦食其“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之论,体现出赵威后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开明态度。
以下四问,又以“乃进而问之曰”一句过渡领起,其间,赵威后拆书展现的过程、使者对后四句的问答,都省略了,因为他们与刻画赵威后这一主旨无直接关系。剪裁之高妙和语言之精练均于此可见一斑。在以下四问中,从内容上看:钟离子、叶阳子皆贤德处士,但前者是帮助齐王养育百姓的人,后者是帮助齐王使百姓得到生息蕃衍的人,“养其民”,是就民之处常者而言;“息其民”是就民之处变者而言,故有细别。而北宫氏则是一位带领百姓奉行孝敬父母的孝女典型,与前二人又自有别。但因这三人都属于封建社会有德的贤者,故皆以“无恙耶”热情询问,而以“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三句小结,作一顿挫。然后再问於陵子仲,因他是个不忠不孝、带领百姓无所事事,而对国家没有用处的人,故所问用“尚存乎”、“何为至今不杀乎”作结,与前三人形成鲜明对照。这四问代表了正反两类四种典型,虽各有侧重,但都属于“民”的范围,故是篇首“民亦无恙乎”这一问的具体化和进一步,而又与“苟无民何以有君”的思想首尾呼应。可见通篇所问皆以问民为主,显示出她重视民心向背的`政治远见。因为年成好坏在古代非人力所能左右,故前面问后,无须再加申述;而人民的治乱却是可以靠人为的力量左右的,故是关键,须“进而问之”;至于国君,人民治理好了,国君自然“无恙”,故下文只间接与国君行“王法”相关。
这是后四问何以单与前三问中“民亦无恙耶”一问发生逻辑结构联系的关键,也是从结构上理解全文主旨的关键所在。再从对这四个人“其为人也”的评述中,刻画出赵威后对齐国政治民情的了如指掌,洞察入微;从对这四人“何以至今不业”、“胡为至今不朝”、“何为至今不杀”的不同询问感叹中,又可见赵威后对贤愚是非明察秋毫的眼光和赏罚分明的态度。从语言章法上看,虽然对四人都是用先询问、继评述、再叹问的形式,但句法却各自不同,错综变化:问钟离子时,是用“有粮者亦食”等四个五言句作正反排比铺叙;问叶阳子时,是用“哀鳏寡”等四个三言句作并列铺排;问北宫女时,则用“撤其环瑱”等三个四言句构成因果倒装变句来评述;问於陵子仲时,又用“上”、“中”、“下”三个两短一长的“不”字句构成连续否定的排比。而且,又分别用“何以……不业也”、“胡为……不朝也”、“何为……不杀乎”等不同虚词组成的感叹性反问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连写七问,有错综变化之妙,无呆板枯燥之感。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生平事迹见《汉书》卷三十六。
-
游狼山记 〔清〕张裕钊 光绪二年秋八月,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过焉。既望,与莼斋游于州南之狼山。 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倚山为寺,寺错树间。最上为支云塔,危居山巅,万景毕纳
-
岳飞传文言文及翻译 岳飞字鹏举,汉族。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下面是关
-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文言文原文及注解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人 生是一个大舞台,涉世深的人由成功和失败中积累的经验,帮助人们应酬着 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一
-
明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朱元璋废除仪鸾司,改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从的军事机构。锦衣卫建立前的仪鸾司不过是替皇帝掌理仪仗的普通侍卫机构,改为锦衣卫后,权力大增。除掌管侍卫职权外,还有巡察缉捕和审理
-
火流知节换,秋到喜身安。林鹊真安往,河桥晚未完。得闲心不厌,求巧老应难。送酒谁知我,瓢樽昨暮乾。
-
阅读说难文言文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
《雪涛阁集》序 [明]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
-
《隋书·赵芬传》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赵芬,字士茂,天水西人也。父演,周秦州刺史。芬少有辩智,颇涉经史。周太祖引为相府铠曹参军,历记室,累迁熊州刺史。抚纳降附,得二
-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 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赏析: 唐代长安城东北角的长乐坊,有一佛寺,寺内朱红色大楼巍然屹立,
-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 原文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