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李氏之鸠》阅读答案及译文
文言文《李氏之鸠》阅读答案及译文
李氏之鸠阅读答案及翻译——语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今天小编还给大家分享了“李氏之鸠阅读答案及翻译”,同学们可以练一练,祝大家学习进步。
李氏之鸠阅读答案及翻译
李氏有一鸠,能为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日则飞翔于廊楹②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
晋人贾③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④易焉。鸠觉其意,告主人曰:“我居此久,不忍去。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主人绐⑤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至贾家,则舍之去。鸠竟不食,哀号告归。贾人怜其志,且恐鸠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捐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鸩乃食。
导读:李氏鸠鸟对主人忠贞不二,当商人重金买它时,它眷恋故主,绝食抗议,而且整天哀号,表现了誓死不屈的坚强意志。这只人格化的鸠鸟,正寄托了作者陈子龙忠于明朝,忠诚不渝的节操,同时也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向满清屈膝投降的逆子贰臣连禽兽都不如。
注释:①陈子龙:明末的一位忠臣义士。明亡以后,他被清兵逮捕,自杀殉国。②楹:堂屋前的柱子。③贾(g ):做买卖,经商。④十金:十两银子。⑤绐(d i):欺哄。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慧( ) 市( ) 且( ) 去( )
竟( ) 怜( ) 捐( ) 乃( )
二、翻译
1.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
2.主人绐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
三、作者在人格化的鸠鸟身上歌颂其美德,寄托其志向。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
一、慧(聪明) 市(卖掉) 且(将要) 去(离开) 竟(始终)
怜(同情,怜悯) 捐(耗费,花费) 乃(才)
二、1.鸠鸟每看到僮仆婢女中有私自拿东西或采摘花朵的情况,就一定报告它的`主人。
2.主人骗它说:“我有个朋友想要看看你,看了以后马上就带你回家。”
三、李氏鸠对故主忠诚不二的坚贞情志,寄托了作者誓死忠于明朝的气节情操,又辛辣地讽刺了那些逆子贰臣,连禽兽都不如。
《李氏之鸠》翻译:
李氏有一只鸠,能说人话,说话的能力超过鹦鹉,非常聪明,李氏已经养它好几年了。它每天就在走廊厅堂的帘幕之间飞来飞去,从不飞远,晚上就睡在笼子里,来躲避狸猫、老鼠的侵扰。它看到男女仆人有私下里偷拿东西的,摘花毁绿的,一定要报告给它的主人。
有个晋国人在吴地经商,见到了这只鸟,愿意拿十两银子把它买下来。鸠已经觉察到他的意图,就告诉主人说:“我住在这里已经好久了,不忍心离开。你果真要把我卖到别的地方去,我将绝食。”主人哄骗它说:“我有二个朋友想要看看你,看完了就带你回来。”到了那个商人家里,主人就抛下它离开了。鸠整天不吃东西,哀呼号叫,要求回去。商人很同情它的忠诚和意志,而且还担心鸠死了而又不能取回银子,于是留下了十分之二的银子作为补偿,把鸠还给了李氏。鸠才吃东西。
-
警惕文言文翻译的九大易错点 翻译文言文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考生在翻译文言文句子时,除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警惕以
-
凤髻蟠空,袅娜腰肢温更柔。轻移莲步,汉宫飞燕旧风流。谩催鼍鼓品梁州,鹧鸪飞起春罗袖。锦缠头,刘郎错认风前柳。
-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
-
云封高岫护将军,霆击寒春灭下民。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作于:(1933年)一月二十六日《鲁迅日记》1933年1月26日:“旧历申(当作酉)年元旦。……又戏为邬其山先生书一笺云
-
九年级的语文文言文方法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史记》,作者是司马迁,文学家、史学家,鲁迅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重点词义梳理。 辍耕之垄上之:到往
-
白驹过隙造句_用白驹过隙怎么造句 语义说明:比喻时间过得狠快。 使用类别用在「时光飞逝」的表述上。 白驹过隙造句: 01、人生短暂,恰如白驹过隙,倏忽即逝。 02、人生短如
-
《诫子书》原文及欣赏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以下是小编跟大家分享《诫子书》原文
-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水洼】因路面不平,下雨后积水形成的小水坑可能有些地方把不大的池塘也叫水洼 【洼地】指陆地上的局部低洼部分 【渥洼】凹陷的地方 【山洼】山中低洼的地方 【低洼】地势比四周低
-
《资治通鉴》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和答案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