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枕·午枕花前簟欲流原文、翻译及赏析_王安石古诗词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标签: 生活 写景《午枕》译文
花前一枕午睡,竹席清凉如水波欲流,斜阳已照着花枝,将婆娑红影映上我的帘钩。
窥视人的小鸟声声啼鸣,惊起飘忽的梦,它去得悠悠。只看见水那边青山重重叠叠,引惹起心头深隐难言的清愁。
《午枕》注释
午枕:即午睡:
簟(diàn):竹席 。
红影:红色的花影。
悠扬:飘忽不定。
供(gōng):引起。 宛转:缠绵,难以名状。
《午枕》赏析
这首诗将午睡醒来、由恍惚到清醒的瞬间感受和心理的复杂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诗的首句写春日午睡时将睡未睡的感觉,“花前”点出是春天季节,又照应下句的“红影”;“簟欲流”既指卧席波浪形的花纹,又指竹席光滑清凉如水,睡意朦胧间,仿佛感到竹席变成了缓缓流动的波浪,十分惬意。次句写睡醒之感,这一觉睡得舒适漫长,醒来时只见花影投射到帘钩之上,正午花影最短,不会遮住帘钩,故而可看出此时日光已经西移,“催”字表达出惊讶时光过得飞快的心理感觉,又从侧面形容梦之酣畅。
三、四句写醒来后心理的落差和变化,醒来耳中听得鸟鸣,却怀疑美梦正是被鸟鸣唤醒,寻声望去,似乎鸟儿也在窥望自己,于是主观感情倾向认为是鸟儿有意唤醒自己,心头生起一种惆怅之感,再往远处眺望,一水之隔的青山映入眼帘,于是愁绪变得更无穷无尽了。“青山”在这里可说是现实生活的象征,因为它稳定不变并朝夕与自己相伴,看到它,才意识到令人迷恋的梦已飘远,思绪猛然回到现实中,定叫作者愁肠宛转。
理想和现实是人类永无休止的矛盾:人类不断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和现实总有极大的差距:人类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但永远不可能到达完美的理想境界: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尽地追求和自我完善的历史。无论是美好的“悠扬梦”,还是象征意义上的“隔水山”,都是以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矛盾冲突的心境构成了审美境界。这种审美境界因符合人类心理深层中的企恋心态,而获得了审美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再从艺术上看,“悠扬梦”给人以美的朦胧感,“隔水山”则展示了美的距离感。从审美的欣赏角度看,朦胧感和距离感有助于增强关感。加上句法新颖,对仗工整,声情和语意浑然一体,令人击节叹赏。
当然,此诗的前二句也是相当出色的,如“簟欲流”、“日催红影”,或写出幻觉中的动感,或将太阳拟人化,炼字琢句新鲜独创,雅丽精绝。全诗转折自然,委婉含蓄,体现一种整体的美,令人味之不尽。
《午枕》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当时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今南京),一日午睡醒来间春光动人便作此诗。
-
成语发音: 「níng mèi yú zào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媚:谄媚;灶:灶神。宁愿巴结灶神。比喻与其巴结职位高的人,不如笼络职位低但有实权的人
-
成语发音: 「pò làng chéng fē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见“乘风破浪” 成语出处: 《宋书·宗悫传》:“悫少时,炳问其志。悫答曰:‘愿
-
成语发音: 「zhe shǒu chéng chū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一动手便有了春意。比喻诗人、画家才思高雅;也比喻医生医术高明。着:接触;挨上
-
外事休关念,灰心独闭门。无人来问我,白日又黄昏。灯集飞蛾影,窗销迸雪痕。中心自明了,一句祖师言。
-
躬亲我们求取知识,决不可借手他人,必定要亲自实验——躬亲。知识有大的,有小的;大的如高深哲理,小的如人生杂事。我们所求取的,不论大者小者,不论雅者杂者,应该一律躬亲。设或不然,我们一定达不到目的,一定
-
成语发音: 「guì lín yī zhī ,kūn shān piàn yù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昆山:昆冈,古代产玉的地方。桂花林中的一枝花,昆山
-
语义说明:形容酒席完毕,杯盘散乱的情形。 使用类别:用在「杯盘散乱」的表述上。 杯盘狼藉造句: 01、宴会后,宾客逐渐散去,桌上杯盘狼藉。 02、看到厨房杯盘狼藉的情形,妈妈眉
-
【诗句】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出处】唐·杜甫《佳人》。【意思翻译】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全诗】《佳人》.[唐].杜甫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
-
出自唐代段成式的《游长安诸寺联句。平康坊菩萨寺。书事联句》 悉为无事者,任被俗流憎。 ——郑符客异干时客,僧非出院僧。
-
朱元思书语文文言文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风烟俱净俱:全,都 2、从流飘荡从:顺,随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 奔:飞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