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原文、翻译及赏析_苏轼古诗词
几共查梨到雪霜,一经题品便生光,木奴何处避雌黄。
北客有来初未识,南金无价喜新尝,含滋嚼句齿牙香。
标签: 咏物 赞美 品格《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译文
橘树何时与山楂、山梨一起长到雪霜来时?一旦经过品评之后,便增添光彩。橘子能在什么地方避开人们的议论?
我到黄州来,开始还未认识橘树。如荆州、扬州产的金子般的橘子极为贵重,我乐于尝新橘。品尝橘子吮它的滋味,赋写橘诗嚼它的句子,口味芳香。
《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此调有平仄两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几:何时。共:同与。查(zhā):楂,山楂。
题品:品评。生光:增添光彩。
木奴:橘子古名。
雌黄:《晋书·王衍传》:每捉玉柄尘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
北客:苏轼自谓。有来:到黄州来。初:开始。
南金:《毛传》疏:“荆,扬之州,于诸州最处南偏,又此二州出金,故知南为荆、扬也。”无价:无法计价。
齿牙:口味的俗称。
《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赏析
上片,咏橘的高洁品格和生活地位。“几共查梨到雪霜,一经题品便生光”,以衬托手法突出橘的傲霜雪的高洁品格。山楂和山梨一到深秋就成熟,根本度不过霜期,而橘子却能凌霜傲雪,常绿不衰。正因两者从未“几共”“到雪霜”,更加突出了橘子的孤傲性格。于是一经人们“题品”,“便生光”彩。屈原的《橘颂》也正是光彩照人之作。自古以来,对橘的是非褒贬从未停息。橘之所以被人称颂,原于它的凌霜傲雪。橘之所以被人贬责,原于它是生于山间的“木奴”。所以该词的上片最后一句,苏轼发出“木奴何处避雌黄”的感叹,也是为橘的俗名“木奴”正名。这一过片问句,为下片进一步咏橘作了铺垫。
下片,写橘之品格、价值和地位。“北客有来初未识,南金无价喜新尝”,以对衬之笔,先写“北客”对橘初不相识,正是为了衬托如“南金无价”的橘子乐于被人们“新尝”的价值。于是更进一步赢得人们的满含滋吮它的滋味,赋写赞颂它的诗句,其“齿牙香”在人的生活中的地位是流芳历史的。
全词,运用了比衬、抑扬、反问、通感等手法,渲染了橘子的耐寒、丰硕、香味。尤其运用“南金”之典和通感心理,反衬出橘子的美质和价值。
《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十二月,是苏轼贬居黄州的第三年冬天,苏轼品尝香橘有感,作该词抒发自己清新高洁的性情。
-
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 出自唐代张籍的《蓟北旅思 / 送远人》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
-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论艺术的永恒性》 这是美国当代美学家马尔库塞一生所写的唯一的单行本的专门美学著作。该书副标题是“对一种特定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批判”
-
成语发音: 「xī xī lā lā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稀少疏落,形容对自己要求不严,随随便便。 成语出处: 丁玲《三日杂记》:“只看见好几个地方都
-
大约从1880年开始,在斯特凡·马拉梅*的巴黎罗马街寓所,每逢星期二常聚集一些青年人,请马拉梅谈关于诗歌创作问题。这是个漫谈会、交流会,有时还朗诵诗作。参加“马拉梅的星期二”活动的有不少成为世界著名的
-
出自唐代寒山的《诗三百三首》 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寄
-
作者: 赵壹 【原文】: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驳。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春
-
抽梁换柱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抽梁换柱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抽梁换柱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明-沈周十二街头散冶游,满街红紫乱春愁。知时去去留难得,误色空空念罢休。朝扫尚嫌奴作贱,晚归还有马堪忧。何人早起酬怜惜,孤负新妆倚翠楼。形式: 七言律诗押[尤]韵会员贡献还没有译注信息翻译这首诗词收录
-
出自唐代李频的《东渭桥晚眺》 秦地有吴洲,千樯渭曲头。人当返照立,水彻故乡流。落第春难过,穷途日易愁。谁知桥上思,万里在江楼。
-
出自两汉佚名的《古艳歌》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