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 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赏析_郑燮郑板桥古诗词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标签: 题画 忧国忧民 志向《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 墨竹图题诗》译文
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 墨竹图题诗》注释
署:衙门。
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中丞:清代将巡抚称为中丞。
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
萧萧:拟声词,形容草木摇动声。
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
吾曹:我们。
关情:牵动情怀。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 墨竹图题诗》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语多谦逊委婉,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
第一、二句点明诗人身份与周边环境,紧扣画中风来疏竹的主题。“衙斋”说明自己身为官员;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阶较低,又有谦逊之意。忙中偷闲,静卧休息,却听得似有风雨之声,原来那是衙中自己亲手所植的竹林幽篁为清风所动,萧萧作响,意趣横生,同时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诗人振腕转笔,由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一个“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表达了他对百姓的真挚情感。他在任期间确实对百姓关怀备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后因擅自开仓赈济,触犯了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而被诬告罢官。
第三、四句写诗人事无巨细、永远恪尽职守、关怀百姓。诗人直陈自己官职卑微,只是一个普通县官,语虽自谦,却用“吾曹”点出像诗人等这种下级基层官员在全国的数量之广,将之上升到普遍的高度。末句语带双关,还是用题咏画竹的方式说明,然而只要是有关民众疾苦,无论事情大小,都会放在心上。由题竹始,又终于咏竹,表面上看是咏竹,实际上却比喻民间疾苦,虚实相间,意味深长。为民解忧,是为官者责任所在,这两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照应了画意和诗题。
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与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与诗人的两袖清风的高尚节操自然相照。诗人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语多谦逊委婉,诗人对百姓真挚而执着的人道主义情怀寄寓其中,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四句诗把诗人对百姓真挚而执着的人道主义情怀寄寓其中,是题画诗中的佳作。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 墨竹图题诗》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郑板桥于乾隆十一、二年(1746年—1747年)间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所作。科举时代称同科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辈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清代巡抚又称中丞,“大”是表示尊敬之意。郑板桥曾画过一幅《风竹图》呈送包括,此诗即是题写在这幅画上的。
-
出自先秦屈原的《大招》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春气奋发,万物遽只。 冥凌浃行,魂无逃只。 魂魄归来!无远遥只。 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只。 东有大海,溺水浟浟只。 螭龙并流,上下悠悠只。 雾雨淫
-
文言文明彭将军宏[1],征寇入蜀。至深山中,有大禅院,云已百年无僧。询之士人,则曰:“寺中有妖,入者辄死。”彭恐伏寇,率兵斩茅而入。前殿中, 有皂雕夺门飞去[2]:中殿无异;又进之,则佛阁,周视亦无所
-
庾阐:海赋 庾阐昔禹启龙门,群山既凿。高明澄气而清浮,厚载势广而盘薄。灌注百川,控清引浊。始乎滥觞,委输大壑。若夫长风鼓怒,浪涌碎磕。扬波于万里之间,漂沫于扶桑之外。于是百川辐凑,四渎横通。回泱漭,耸
-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信陵君窃符救赵》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士无贤不肖,皆谦
-
【诗句】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
《相思》 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 秦中寄远上人》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参考翻译翻译及注释翻译本想
-
【4019】最临沧(中共临沧市委宣传部编,2017年)△世界之最、中国之最、云南之最、临沧特色。〇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蕴含着澜沧江温润而博大的情怀。自古以来,临沧就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
-
出自宋代陈若晦的《满庭芳(游人涤赋)》 五洞深沈,九峰回抱,望中云汉相侵。暮春天气,宫殿翠烟深。一片山光澹净,溪月上、碧水浮金。琼楼杪,仙人度曲,空外响虚音。龙香,时暗引,青鸾白鹤,飞下秋阴。露华冷、
-
成语发音: 「shòu gǔ lín xú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 成语出处: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八章:“秀苇看见一个光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