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出自宋代苏轼的《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参考赏析
赏析
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百家姓.汤》文言文的历史来源 《百家姓?汤》 作者:佚名 历史来源 「汤」源出 ; 一 ;据《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所载,汤氏,子姓。夏商以前未有谥法(谥名如清圣
-
陈仁锡:五泄瀑记 陈仁锡若夫五泄,发源于仙人鞋顶,结束于螺蛳大溪,自下望上,来之天末。本是一瀑,而乍起乍伏者五,每一泄相去者数里。其立地也高,其遗世也远。缥缈云端,与白云作伍;依稀月下,与明月以为俦。
-
如果做梦梦到鬼会不会让你害怕的从梦中惊醒呢?其实梦到鬼有人认为是吉兆,也有人会视之为凶兆,那梦见鬼究竟象征什么呢?其代表的寓意到底是好是坏呢?在心理学里,认为“鬼”其实是一种压抑的产物,是一种长期积累
-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嗜。此是涉世一极乐法。 【注释】 嗜:贪求、喜好,此处指品尝、食用。 【译文】 遇到路径狭窄的地方,要留出一步让他人通过;遇到味道好的食物,要留三分让他人尝
-
语义说明:再三命令告诫。 使用类别:用在「告诫教诲」的表述上。 三令五申造句:01学校三令五申,不准学生抽菸。 02学校三令五申禁止学生到那口池塘游泳,但就是有人不听。 03事发之前,我已三令五申,告
-
文言文《东坡诗文》的翻译及阅读答案 东坡诗文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
-
1、文言文季弟①获桃坠②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③历历可数。城巅具④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⑤,执桴⑥鼓,若寒冻不胜⑦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⑧。松下凿双户,
-
说起三国当中最讲义气的人,肯定很多小伙伴们就会想到关羽了。在三国的历史当中,关于也确确实实是一个重义气的人,面对曹操的各种糖衣炮弹,根本就不会受到影响。他为了刘备,接受了曹操所赐予的赤兔马,就是为了
-
这首七言古诗是送别之作,古人在送别赠行的诗中,往往寓有劝慰之意,这首诗也不例外。作者的友人董元达,是一位慷慨负气、傲骨铮铮的志士,作者在激励他的同时,希望将来有重见之期,并预期彼此都能不改变自己的
-
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北京条约》订立后,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由恭亲王奕诉奏请,于1861年1月20日批准成立的中央机构。职官仿照军机处的体系,主要分大臣、章京两级,由亲王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