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意思翻译、赏析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二首》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参考翻译
注释
⑴大荒:指极其偏远荒僻的地方。
⑵朔风:北风。轸归虑:意为归家的思虑使人心痛。轸:痛。
⑶虏骑:指塞北匈奴骑兵,此处指突厥等少数民族骑兵。
⑷翩翩:形容马骑轻疾的样子。
⑸边声:边地所特有的声响。
⑹海气:指湖泊上的雾气。
⑺定远:指定远侯班超。
⑻行路难: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⑼角弓:指用兽角装饰的硬弓。持弦:张弦。
⑽龙城: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在今蒙古国境内。
⑾金鼓:分别指钲和鼓,是古时军中用于号令的两种乐器。
⑿南庭:指南匈奴单于的住处。
⒀蓬: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参考赏析
鉴赏
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诗表达了一位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因功业志向难酬而产生的一时懊悔之情。前八句主要写傍晚边塞的荒凉景象,写得情景交融,凄凉孤寂。最后,诗人借用典故,抒发了功业难成,歧路彷徨的矛盾心情。“悔”虽是一时激愤之语,但细细体味,亦在情理之中,传达出更多的辛酸与无奈。
第二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边塞征战中的思归之苦。诗人用凝重的色彩描绘了战争的惨烈与悲壮及边塞萧索荒凉的风光景物,在景物描写中寄寓了长年戍边征战的将士们的思乡情结,写得苍劲旷远,意蕴深长。语言的锤炼,更是炉火纯青,在一系列极意铺陈之后于篇末点出戍卒的思归之情,读来更为撕心裂肺,凄怆感人。
作者介绍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韩愈《答崔立之书》原文及翻译 导语: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韩愈《答崔立之书》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
壁黏祖偈风吹落 南石文琇 壁黏祖偈风吹落,檐挂蛛丝雨打开, 满径绿荫花落尽,门前百鸟不曾来。 《南石文琇禅师语录》卷四 "> 文言文《陋室铭》译文及赏析
文言文《陋室铭》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文言文《陋室铭》译文及赏析,希
-
作者: 莫渝 彼埃·鲁易一位女人穿着白色毛衣,另一位以丝绸金饰打扮,还有一位则
-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出处】唐·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意思翻译】没有几天我们就要一醉而别了,所以我们在一起几乎游遍了这一带所有的名胜古迹,楼阁亭台。什么时候
-
这是一首送别词。此词的上片便写情感,写送别。开头三句,“人生无奈别离何”,此是自然之事,亦是情深语,所以无奈者,是人世间终将有别离也,不能不为别离,别离而又无能为,是虽无,亦真不可不为无奈也。即人
-
中考文言文《伤仲永》专项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
“圜丘祭天神”指的是什么祭祀在我国古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根据不同类别的神灵以及参祭者的不同身份,对祭祀的时间、地点、方式以及所用歌舞、祭品种类和规格都有严格规定。这和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以及等级观念
-
作者: 〔台湾〕思果 【原文】: 这是我的日课之一部分,每日晚饭后听完了新闻报告和评论后,我要花一刻钟去看落日。 西边的山
-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出自宋代周邦彦的《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