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29 00:40:48阅读:422

 

【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出处】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意思翻译】当我踏上这亲切的故土时,孩子们见了 我,都不认识了,笑着问我“客是从哪里来的? ”后用来表示长期在 外的离家之人回乡时的一种伤感之情。

【赏析】 诗人少时离乡,归来 之时虽然乡音未曾改变,却早已是 鬓发斑白。家乡的孩子们并不认 得眼前这位归来的游子,笑着争相 询问“客人”从何方而来。言者无 意,听者有心,儿童天真烂漫的笑 语,却生生戳中了诗人内心的痛 处。自己不过是许久未归,一旦归 来,即使乡音未改,也只能成为故 乡人们眼中的客者,可以窥见故乡 早已是人事代谢,沧海桑田。经此 一问,诗人该是何等的局促与感慨?然而诗句偏偏在此处戛然而止,让读 者自去揣摩诗人心中的酸甜苦辣。诗句看似语调轻松,实则含蓄深沉,耐 人寻味,引人叹息。

【题解】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659—744年)《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意思是:我从少年时代就离开了家乡,到老时才返回家乡,虽然口中的乡音还没有改变,可两鬓的毛发却早变白了。家乡的儿童见到我都不认识,还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客人。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天宝三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回到阔别五十多年的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时年86岁。少小离家,老年归乡,人事沧桑,诗人心中该涌起多少波澜!诗人用写实手法,平易、亲切、生动、感人,唤起许多有同样经历的人去咀嚼其韵味和感伤人生。这“笑问”之中,虽有欣喜的情趣,更有无限的感慨。

【全诗】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解题】

此诗作于天宝三载(744),是年春天请准度为道士归隐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回到故乡时所作。原诗二首,此为其一。偶书:偶尔写作。诗中用白描手法,轻快笔调,写出久客他乡乍返故乡的情景,朴实自然,具有亲切的人情味,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注释】

①少小:年幼时。老大:年老。诗人回乡时已八十六岁。 ②乡音:家乡的口音。难改:未变。衰(cui):稀疏凋落。

【赏析】 

   贺知章在武则天证圣年间(695)中进士,此之前他就已离开了家乡。 天宝三年(744),他请求辞去朝廷官职,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 山),时已八十六岁。《回乡偶书》七绝二首,抒发了他回乡后的无限感 慨。

   第一首所描绘的是刚刚回到家乡的情景。虽有久客伤老之叹,但主调 是抒发自己返乡的喜悦之情。生动新颖,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

   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 “少小”离家“老大”还乡,句中自对, 概括写出了数十年客居京华的事实,其中隐含了一个极久的 “久” 字。下 面所写,由此生发出来。“乡音无改鬓毛衰”,衰,音(cuī)催,即疏落 的意思。它承上句,具体写出“老大”之态。“少小离家”时风华正茂的 青春红颜早已不复存在,如今“老大”,唯见鬓毛疏落,相貌大改。至今 未变的,只有满口的家乡口音而已。诗人以不变的“乡音”,映衬了大变 的“鬓毛”,在变与不变对比之中,形象地抒发了自己对故乡感情久而愈 深、老而弥笃的亲切情怀。

   三、四句,诗人笔锋一转。由常语式的自我叙写,插入一个儿童笑问的 情节,从自己的对面——故乡对自己的反映写出,使诗变得活泼曲折、生 动有趣。由于久别故乡,从没见过面的故里儿童们,竟将自己当成了远方 来客,亲切而又有礼貌地加以讯问: “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极为精采 的一笔。稍加想象,那富有戏剧性的场面、人物的语气神态,都栩栩如生 地展现在目前。而与乡人相见时惊喜的气氛和反主为宾、久客伤老的无限 感慨亦自可想见。这种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情景,真切而有含 蕴,十分巧妙地表达了许多同等经历的人所具有,却又难以恰如其分地表 达的心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除具有语言朴素,含蕴丰富的特点之外,其优长还在于它的高 度凝练概括。从“少小”而去,到“老大”而回,其间岁月悠久。诗人几十 年的境遇、几十年对故乡的思念、回乡后与亲人相逢的喜悦以及离别几十年 家乡的种种变化,本来可记的内容极多,但诗人却将这些具体而繁杂的内容 统统舍弃掉,而紧紧抓住一个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改”字,第一首说“乡音 无改”第二首说“春风不改”,皆是以不改来衬托“改”,强调“改”,这 不仅没有损害它的艺术感染力,反而使诗包蕴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典型、突 出,说出了久别故乡之人最强烈最真切的感受。因而它能使更多的读者从中 获得深刻的共鸣。

【赏析心得】

   诗人于武后证圣元年(695)考取进士,至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辞官告老还乡, 返回越州永兴,已年届八十六岁,离乡近五十年了。鬓发斑白,人生易老,眨眼之间, 半个世纪就过去了。所以,诗人无限感慨地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 毛衰。”唯一不忘的是乡情,不改的是乡音。回到家乡,走在路上,首先遇见一伙 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好奇、礼貌而又热情地笑问这位东张西望,本乡声音却又非 常陌生、风尘仆仆的白发老公公:请问您是从哪处来的客人?天真烂漫的儿童,这 样稚口随便一问,却把诗人从沉浸在童年回忆之中,拉回到当前现实中来,他顿时 醒悟,当年像眼前一样的儿童,已随无情岁月的消磨,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这位反主为宾的原乡人,勾起了心中无限的感慨。诗题为《偶书》,诗中有问无答, 五十年的宦海漂泊,世事沧桑,岂是三言两语答得了?就是倾诉衷肠,这些隔代儿 童又怎么听得懂、怎么能理解?第一首绝句,就只有如此戛然而止。诗人心中涌起 久久不能平静久宦伤老的悲情,眼前小小老乡问客的欢快情趣,产生既亲切又陌生、 既甜蜜又苦涩的乡情,此时无法用词语来表达。全诗意境尽在不言中。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上下其手造句五则

    一、 语义说明:比喻玩弄手段,暗中作弊。 使用说明:用在「舞弊谋利」的表述上。 上下其手造句:01这是一件一群人监守自盗,上下其手,贪污公款的弊案。 02那对父子在这件弊案中,上下其手,不知贪了多少黑

  • 《揆初之日承父用晦以余前风登玉华楼玩月借宋》鉴赏

    【原题】:揆初之日承父用晦以余前风登玉华楼玩月借宋青山诗韵赋诗称寿仍和答之并示甥侄

  • 李白普照寺翻译、注释、赏析和鉴赏

    普照寺全文:天台国清寺,天下为四绝。今到普照游,到来复何别。柟木白云飞,高僧顶残雪。门外一条溪,几回流岁月。普照寺字词句解释:国清寺: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城关镇,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

  • 陈规传的文言文翻译

    陈规,字正叔,绛州稷山人。明昌五年词赋进士,南渡为监察御史。贞佑三年十一月,上章言:“警巡使冯祥进由刀笔,无他才能,第以惨刻督责为事。由是升职,恐长残虐之风,乞黜退以励余者。”

  • 周文质《【双调】折桂令·【正宫】叨叨令》题解|注释|鉴赏

    周文质《【双调】折桂令·【正宫】叨叨令》题解|注释|鉴赏周文质周文质(?—1334),元曲作家。字仲彬,原籍建德(今浙江建德县)人,后移居杭州(今属浙江)。为钟嗣成同时期人,与钟以文相交20余年,曾见

  • 踏莎行·润玉笼绡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原文踏莎行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注释1、踏莎(suō)行:调名从唐韩翃诗句“踏莎行草过

  • 李白《落日忆山中》全诗赏析

    雨后烟景绿,晴天散馀霞。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花落时欲暮,见此令人嗟。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

  •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审美教育书简》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审美教育书简》 1794年席勒写给丹麦王子克利斯谦的信,1795年经过修改后发表。这些信是席勒美学思想最集中最系统的表现。过分夸

  •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出处】唐·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意思翻译】他曾悲叹凤鸟不来生不逢时,也感伤麟出被捕“吾道已穷”。如今细看楹桂间祭祀的香火鼎盛,应与他生

  • 代寄情楚词体李白翻译及原文拼音

    “代寄情楚词体李白翻译及原文拼音”由文言文之家整理发布,欢迎阅读。代寄情楚词体李白原文拼音《 代dài寄jì情qíng楚chǔ词cí体tǐ 》唐táng · 李lǐ白bái君jūn不bù来lái兮xī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