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出处】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意思翻译】 年纪轻轻时离开故里老大后才重返家乡,鬓毛已经疏落而乡音却仍和往昔一样。
【全诗】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①衰(cui):稀疏之意,一作“摧”。②近来:应理解为近些年来。人事:指“访旧半为鬼” 的人和“亲朋多沉沦” 之事。③镜湖: 山水风景区,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扩三百里。
【题解】
唐代七言绝句。贺知章作。题下原有2首七绝,以第一首最知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天宝二年(743)十二月,时官太子宾客、秘书监的诗人表请度为道士还乡,获许后,于次年正月离开长安。这首诗即86岁高龄的诗人于离乡50年后初返故乡会稽时所作。诗中表现了诗人久客伤老以及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幽默而含蓄地透露出对故乡既亲切又陌生的复杂心情,富有哲理性的人生体验融入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中,在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弦外之音久久不绝。这是一首古代抒写乡情和表现人性的名诗。明唐汝询《唐诗解》说:“模写久客之感,最为真切。”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情景宛然,绝乎天籁。”
【赏析】
本诗是诗人年老 (86岁) 还乡后所作,“从反面写久客伤老之情”(喻守真语)。
一个多年客居他乡的游子回到了故土,离家时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归来已变成华发稀疏的耄耋老人。几十年的岁月就在“少小” 与 “老大” 之间倏忽而过,真是分分秒秒催人老,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不由得让人伤感唏嘘; 离家多年却“乡音未改”暗寓故土难忘,而久别的故乡还是我记忆中的模样吗?我的故乡还记得我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容颜上写满沧桑的老人感慨万千地走在回乡的路上。
接下来,诗人并没有写感慨的具体内容,而是将笔宕开,撷取了非常平常的一个生活片断——儿童看见陌生的面孔,好奇地问: “客人,你从哪里来?” 儿童的提问出乎自然,合情合理,诗人听来却颇为诧异,这是我的故乡呵!我怎么成了我的故乡的客人了? 诧异中有可笑,可笑中有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无奈。诗歌在此处戛然而止,在这里,我们看到率真的童趣,我们更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 一生多少起伏曲折,多少世事沧桑,都付与小孩子天真烂漫的一问中,确实是意味深长。
第一首诗给人妙手天成之感。生动逼真的生活场景,朴实无华的文字,自然流淌的感情,浑然一体。诗人对岁月的流逝,伤感却不消沉,无奈中有诙谐,表现出一种人生的睿智。
这两首诗展现的是一片化境。作者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便被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种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出自明代于谦的《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参考翻译译文及注释
-
板桥幼学文言文翻译 板桥幼学为我们介绍郑板桥的事迹。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板桥幼学文言文翻译,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板桥幼学文言文 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
-
语义说明:形容事物精采,淋漓尽致。 使用类别:用在「生动活泼」的表述上。 有声有色造句:01他把晚会办得有声有色,真不简单。 02他们把相声讲得有声有色,让观眾听得如痴如醉。 03想不到他第一部小说就
-
凤衔杯(追悔当初孤深愿) 追悔当初孤深愿。经年价、两成幽怨。任越水吴山,似屏如障堪游玩。奈独自、慵抬眼。赏烟花,听弦管。图欢笑、 "> 玉人初上木兰时。懒妆斜立澹春姿。意思翻译、赏析
玉人初上木兰时。懒妆斜立澹春姿。出自宋代吴文英的《浣溪沙·题李中斋舟中梅屏》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兰时。懒妆斜立澹春姿。月落溪穷清影在,日长春去画帘垂。五湖水色掩西施。参考翻译注释⑴浣溪沙:唐教坊
-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出自唐代李商隐的《赠荷花》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参考翻译翻译及注释翻译
-
三国志原文: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鲁遂袭修杀之,夺其众。焉
-
作者: 梁靖云 【本书体例】 "> 元戏剧《女王晔·桃花女破法嫁周公》鉴赏
元戏剧《女王晔》鉴赏 《桃花女》全名《桃花女破法嫁周公》,又名《智赚桃花女》、《破阴阳八卦桃花女》,主要写桃花女为
-
什么是“三跪九叩”礼“三跪九叩”是清朝朝会时最重要的礼仪。古代是以拜两次作为大朝仪的常礼。到了清朝初年,朝会大典改为三跪九叩首。按照清朝的规定,皇帝在举行大朝仪时,皇帝乘舆行至保和殿,下舆后先到中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