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出处】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意思翻译】竹林寺在苍茫的暮色中隐现,钟声的回音传得很远很远。
【全诗】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全诗鉴赏】
大约在大历四五年(769—770),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 (761) 从贬谪南巴 (今广东茂名县) 归来后,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太舒坦。他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此时,两人是一个仕途失意,一个方外归山,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都有怀才不遇的体验,共怀淡薄的胸襟。
诗的一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间已是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三四句写灵澈辞别归去的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着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走越远。“青山” 照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自远” 写出了诗人伫立远送,对灵澈的依依不舍。从中表现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独归远” 含无尽之情于言外。
这首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巧,语言精炼,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全诗好比一幅十分精美的图画。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十分动人,尤其是画外的诗人形象,令人回味无穷。那寺院传来的报时的钟声,触动诗人的思绪;而青山独归的灵澈的背影,勾起了诗人的归意。诗人深情,但由于淡泊而不为离别伤感。可见,这首诗的主题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适淡雅的意境。"
【点评】
灵澈,一作灵彻,俗姓汤,著名僧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彻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刘长卿与灵彻相遇又别于润州,大约是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时诗人正失意待官,而僧人云游江南,方外归山,共怀淡泊之襟怀。此诗即以送别灵澈为景,显一片“潇洒出尘之致”(俞陛云语)。
前二句先以“苍苍”诉之以视觉,后以“杳杳”诉之以听觉,画面中有晚钟袅袅,钟声中又有古寺淡出;第三句则以一“带”字将远与近、大与小溶为一体,将渺小之个人与浩漫之宇宙,将个人之局部特写、代表——一顶竹笠,与宇宙的代表、特征——一轮夕日合为一体,从而达到物我合一、形神无间的至高境界。结句以“独归”点醒全题,更以“远”字呼应晚钟斜日。如明人唐汝询评: “晚则鸣钟,日斜而别,钟鸣而未至者,山远故也。”(《唐诗解》卷二十三)
-
浣溪沙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导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①
-
西楼 小郡大江边,危楼夕照前。 青芜卑湿地,白露泬寥天。 乡国此时阻,家书何处传? 仍闻陈蔡戍,转战已三年。 【注释】 "> 《核舟记》的文言文翻译
《核舟记》的文言文翻译 《核舟记》是魏学洢(约1596~约1625)所写的说明文言文。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核舟记》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
-
宋词的结获期所谓结获期,也就是宋词最终的结果与收获时期。假如我们把以前几个时期比作春种、夏耘、秋熟,那么,这最后一个时期便是收获与 "> 后汉书《梁冀传》译文赏析
梁冀传 【题解】 东汉中后期,政治的腐朽和激烈的政治斗争导致了一个奇特的历史现象,即皇帝多短命。皇帝短命,继位者自然就年幼,而且许多皇帝没有后嗣,于是就出现了母后监听朝政的局面。这正是东汉外戚得以
-
仗马寒蝉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仗马寒蝉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仗马寒蝉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无题李商隐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注释】
-
原文范睢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於齐,范睢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睢
-
作者: 王喜辰 黄春安月色溶溶的深夜,马尼拉王彬唐人街,象裹着一层淡黄色轻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