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出处】唐·王维《鹿柴》。
【译注】空山里见不到人,却听到有 人说话的声响。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山林茂密 幽静,偶闻人声。亦用以形容其他场合 不见其人但闻其声的情景。[例]满山 的松柏绿茵茵的,树丛中的道观隐深 深,远山的景物迷迷蒙蒙的,不知何处 偶尔传来了游人声,我们如入“空山不 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黄友铎 《秋雨绵绵游金殿》)
二、用以比喻似无 却有的情形。[例]后者,是一种省略的 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 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 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 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 人语响。”(李国文《淡之美》)
【全诗】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赏析】
王维的这首写景小品,写的是他游辋川别业(在今陕西蓝田西南) 时所到的一个处所——鹿柴(zhài)。当时与诗人同游此地的裴迪,曾 写下了“不知松林事, 但有麏麚迹”的诗句, 足见其地的幽僻荒寒。 然则这样一个地方又有何诗美可言呢?诗人能否化腐朽为神奇,就全 凭他的灵心慧眼了。
诗人舍弃了一切繁密琐细的铺陈和罗列,而在把握景物相反相成 的矛盾关系中来开掘和表现奇观。一、二两句,以“不见人”和“人 语响”构成 一对矛盾。一方面是放眼空阔时的“目空一切”,另一方 面是僻静环境中声响的“小大不遗”。视觉之粗放疏简和听觉之纤细 幽微,正统一在“空山”的特定环境和氛围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 和“青苔” 又构成一对矛盾,这是明亮和幽暗、温暖和清冷、运动和 静止的矛盾,凡此种种无不形成强烈的对照。按说,生长于阴冷潮湿 之处的青苔,本来和日光无缘相见。然而由于夕照的折光投射,两者 竟不期而遇了。景物之间的偶然邂逅蔚成奇观。“返景”提示着转瞬 即逝的时间,而“青苔”则可能是一个久远的存在。刹那会合了永久, 变动不居者终归于永恒的静默。可见,对大自然中“静趣”的发现、 观照和领悟,乃是全诗的旨趣所在。
这首诗先从空际着笔,意在引发接纳万象的虚空之心,有此心理 铺垫,方能在幽僻的一角摄取引人入胜的奇观胜景。大无外而细无垠, 这在艺术上又是蓄势以待。明代王夫之论诗力主蕴藉深厚的“定忍之 力”,王维此诗足以当之。
-
赠别崔纯亮 孟郊 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 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 有碍非遐方,长安大道旁。 小人智虑险,平地生太行。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始知君
-
元戏剧《无名氏》鉴赏 《抱妆盒》全名《金水桥陈琳抱妆盒》,主要写宋真宗时宫女寇承御和内使陈琳救太子的故事。陈琳是宋
-
春天的微风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温柔的感觉,夏天的狂风暴雨给人们带来的壮烈感,飒爽的秋风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清凉感,凛冽的冬风为大家呈现的则是寒冷的感觉。强度不同的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而在梦中不同的风给
-
作者: 王幅明 波德莱尔有一个美丽的富饶的地方,人称理想的乐土,我憧憬着和一个
-
虢将亡舟之侨以其族适晋【原文】虢公梦在庙[1],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公惧而走。神曰:“无走!帝命曰:‘使晋袭于尔门’”。公拜稽首,觉,召史嚚占之[2],对曰:“如君之言,则蓐收也[3],天
-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
-
18世纪末至19世纪前半叶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资产阶级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前半叶。18世纪末至19世纪前半叶,德国的资本
-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全文: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
-
资治通鉴原文: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
-
段会宗字子松,天水上邽人也。竟宁中,以杜陵令五府举为西域都护、骑都尉、光禄大夫,西域敬其威信。三岁,更尽还,拜为沛郡太守。以单于当朝,徙为雁门太守。数年,坐法免。西域诸国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