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故事
【生卒】:1084—1155?
【介绍】: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是著名学者,她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有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18岁嫁金石考据家赵明诚为妻。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并共同从事金石学研究。高宗建炎初(1127),当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京前后,李清照夫妇相继避乱南下,所藏金石图书丧失殆尽。建炎三年(1129),其夫病死于建康,从此她在江浙一带辗转漂泊,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绍兴二年(1132)留寓杭州,四年移居金华。70岁左右,在寂寞凄苦中死去。
李清照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诗文并美,更擅长词。其诗留存不多,表现了反对苟安,力主恢复中原的强烈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慷慨激昂,有金刚怒目之概。绝句《乌江》历来为人传诵。所撰《金石录后序》说明《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叙述自己婚后30年间的生活,并从侧面反映了动乱的时代面貌,是一篇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优美散文。其词以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后期,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婉转,而充满了沉哀凄苦之音,更多地描写国破家亡时的乱离生活,有一定社会意义。李清照的词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她巧于构思,常常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写入词中,极具体、细致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又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将抽象的内心活动形象化。她的抒情既委婉、含蓄,又极其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毛病。其词风以婉约为主,也偶有豪放之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后人称她的词作为婉约派之正宗。她的《词论》极重视词的特殊格调和协律性,所以能够独辟门径,在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清照的赋仅存《打马赋》1篇,是南渡后所作。这篇赋被王士禄评为:“易安落笔即奇工,打马一赋,尤神品,不独下语精丽也。”(王士禄《宫闺氏籍艺文考略》引《神释堂脞语》)。
-
兼爱文言文翻译 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春秋、战国之际,墨子提倡的一种伦理学说。他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以下是兼爱文言文
-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rd
-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
-
【成语故事】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
-
张翼字伯恭,犍为武阳人也。高祖父司空浩,曾祖父广陵太守纲,皆有名迹。先主定益州,领牧,翼为书佐。建安末,举孝廉,为江阳长,徙涪陵令,迁梓潼太守,累迁至广汉、蜀郡太守。建兴九年,为庲降
-
暮春的雨后,一个人漫步在校园里。手里不再拿着书,川端康成的小说还有那些诗集,已在书桌的一角歇息;背上也没有了那个曾被女友一遍又一遍嫌弃的深蓝色书包。校道上三五成群的人,行色匆匆抑或嬉笑打骂,我们仿佛很
-
沦涟是关于描写水的词语.沦涟沦涟的拼音:lun lian 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唐·
-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哲学上探讨事物构成的基本范畴。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事物都有其内容和形式,都是两者的统一体。所谓内容,指的是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所谓形式,指的是事
-
张之洞 穷维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张之洞 简介 张之洞(公元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