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张之洞
穷维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张之洞
简介
张之洞(公元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人物小记
张之洞最为后人称道的,就是他对中国教育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使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其弟子张继熙曾说:“公常谓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故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美国学者威廉·艾尔斯在其《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中高度称赞了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做出的贡献,说:“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台湾学者苏云峰更是高度评价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做出的历史性贡献:“湖北教育改革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张之洞的领导,而张之洞,对教育改革的贡献,并不限于湖北一地,而是具有全国性意义。正是由于张之洞的贡献,而使中国教育始走向近代化道路。”
在督鄂期间,张之洞致力于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在他的领导下,湖北教育通过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省城向州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其教育规模和质量在当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在张之洞本人的具体策划和亲自指导下,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在张之洞的策划和指导下诞生的。不仅是湖北地区,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在南京也创立了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
主要思想
在学术上,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产生过重要影响。对于旧学,他标榜“兼师汉宋”,主张“读书宗汉学,制行宗宋学”,认为讲究训诂考证的汉学只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讲义理的宋学,才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他继承宋明理学,尊崇孔、孟、程朱,提倡纲常名教,认为纲常名教是“礼政之原本”,离了它,天下就会大乱,国家就要灭亡。他重申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论,说三纲五常相传了数千年,是永远不会变的。在他看来,旧学即中学,是根本,而西学即近代西方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只在于“应世事”。
在19世纪末守旧派反对变法维新运动中,张之洞的思想起过重要作用。
-
吕温:成皋铭 吕温茫茫大野,万邦错峙,惟王守国,设险于此。呀谷成堑,崇巅若垒,势轶赤霄,气吞千里,洪河在下,太室旁倚,冈盘岭蹙,虎伏龙起。锁天中区,控地四鄙,出必由户,入皆同轨。拒昏纳明,闭乱开治。昔
-
陈俊卿,字应求,兴化人。幼庄重,不妄言笑。父死,执丧如成人。绍兴八年,登进士第,授泉州观察推官。秩满,秦桧当国,察其不附已,以为南外睦宗院教授。 金主亮渡淮,俊卿受诏整浙西水军,李宝
-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译文]绿柳梢外的淡烟漫笼里,轻晓的寒气悠悠飘荡,寒意已减。枝头上红杏盛开,一簇簇红艳艳的,好不热闹! [出典]北宋宋祁《玉楼春》 注: 1、《
-
一叶障目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
-
《观潮》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观潮》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
-
雪黄庚 片片随风整复斜,飘来老鬓觉添华。 江山不夜雪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远岸末春飞柳絮,前村破晓压梅花。 羔羊金帐应粗俗,自掬冰泉煮石茶。 赏析 以ld
-
梓人传梓人传 【原文】 裴封叔[86]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87],家不居砻斫[88]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
-
田园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下一句:也傍桑阴学种瓜”出自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
-
夜入瞿塘峡瞿塘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逆风惊浪起,拔暗船来〔拔暗船来,纤夫们拉着纤绳,拉着船只在黑暗中逆水而来。,纤夫拉船用的竹纤。〕。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简析 《夜入瞿塘峡》
-
别董大(其一) 作者:高适年代: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