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重读《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18 22:56:25阅读:427

重读《清水里的刀子》

◎白草

《清水里的刀子》完成于1997年,次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第5期。那时候的文学氛围是好的,单纯,甚至可说纯粹,只要发现一篇好作品,朋友们都会相互告知,交流阅读感受,比自己发表了还要高兴。我读小说后,很快写了一篇短评。其实,当时我读石舒清作品不多,也不了解他这个人。故而短文中我把石舒清归入废名、汪曾祺一类,归入田园抒情类风格,显然属于瞎说。后来,《朔方》编辑部吴善珍老师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谈《清水里的刀子》,文章末尾纠正了我的看法,吴老师温婉、善意地写道:“你这说法不对,石舒清小说风格别属一路,他的名字就已有所显示,既舒且清啊。这篇文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也把它作为一种对自己的教训,写文章时不可妄下断语,乱开口。

2001年,《清水里的刀子》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那时我负责编辑《新消息报》“原野”文学副刊,做了一期专版,其中有一篇我对石舒清的访谈,里面说道,小说得奖应该是他创作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由此跨入全国作家行列。石舒清似乎并不愿多谈作品以及获奖事,他说了一句至今我都难以忘记的话:“我们宁夏青年作家的资质和心态比较而言是不错的,希望大家互相鼓劲,稳稳地写下去。”今天回过头来看,这句话所包含意义甚深:一个地区的文学环境、风貌之良好与否,会影响到每一个写作者。同期我还发表了南台老师的一篇祝贺文章,南台老师写道,对作家而言,写小说犹如“生孩子”,俗话说“不生孩子不知道肚子疼”,现在“孩子”得到社会认可了,肚子没白疼,是值得欣喜的。

后来我与石舒清由相识至熟识,多少了解一些他的写作情况。20世纪90年代,石舒清还在老家工作、生活,每到周末,便独自骑着自行车往南华山而去,一路走走停停,天高地旷,有时到坟园里面,一待便是大半天,看着野草小花在风中摇曳,小虫飞来飞去,寂静而又热闹,抬眼望去,长空碧蓝如洗,有鸟儿划过。我想,他此时所体验到的,一定是某种充溢胸间的生命和感动。诸种体验,转化为他的创作资源。借用杨万里的一个描述,即是“万象毕来,献余诗材”。

关于小说本身,石舒清曾对我说过,《清水里的刀子》在他目前所有作品当中,并非为自己最中意、喜欢的一篇,可偏偏就是这篇获了奖。访谈时,石舒清说过,正因为评上了,所以大家争着说评上的理由,倘若未评上呢?那当然还有着一堆没评上的理由。他自己也一直思考,为什么会是《清水里的刀子》,而不是《恩典》《盗骨》《乡土一隅》《小青驴》《旱年》《开花的院子》等其中的任何一篇?《清水里的刀子》一定在哪一点上触动了社会的某种心理,或传达出了文化上的某种需要,或感应了时代的某种神经,因而才被选中。他隐约觉得,90年代有一时段,社会文化心理上对生死观念感到兴味和兴趣,而表现了回族生死观的《清水里的刀子》,恰于此时诞生,或许正好提供了另一种相近的看法,成为时代心理需要的一部分,亦未可知。

《清水里的刀子》无疑已成为石舒清的一个代表作,这是文学史的力量,非作家所可左右,各种评论、言说和阅读行为早就累积并扩大了作品的内涵,以致有些内涵和意义,恐怕连作家本人都会觉得陌生。但小说的基本主题毕竟是确定的:它写了生死观念。从通识角度说,小说包含了一个人人皆懂的简单道理:这是大自然为人所准备的礼物,人人有份,绝对公平,再得意的人,最后也要谦卑地领受。坟院之门,就是生死之门,在这里多站站,多想想,是有好处的,觉悟的人便会产生一种“觉悟的幸福”。小说的优异之处,是把简单的道理写得生动、新鲜,而又略带伤感气息,整个文本显得元气淋漓。记忆中昨日鲜花般年轻好看的媳妇,今天转眼成了一个坟包,以及清澈得像要生出莲花的水,皆为小说出彩之笔,意象新颖,令人难忘。即此亦可见出石舒清丰富的想象力。

小说还有一个主题,至今未被注意到:纪念亡故的人,一枚枣子和一匹骆驼的分量相等,这是一个基本理念,亦是纪念的真正含义。可是,在世俗化过程中,渐趋于骆驼的分量重于枣子,牛的分量重于鸡、羊。观念变异体现于父子之间,因而产生分歧,形成小说内在张力。父子并未出现对立、矛盾,却于歧异中,把一个近乎于宿命般的、需要到了特定年龄才可体会的认识或观念,显示了出来:儿子怕人说闲话,要把仪式做得隆重些;可在已多少参透了生死的父亲眼中,所谓纪念,只要记在活人的心间,便够了,与牛羊何关。倒是那头与自己相伴的老牛,让他生出一种深深的愧疚。人与猫狗相处得久了,亦会产生出不舍的情感,何况大牲如牛——一头被役使的牛,背上挨了多少鞭子,“度过了自己艰辛的一生”,想及此,老人“觉得愧疚而难过”。我以为,这才是小说文本今天需要挖掘出的一个主题,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在一头将要离世的老牛身上,体会到了混合着难过、不舍、愧疚等情感,这一点,与传统中国文化中生命平等以及人道观念深相契合。倘说小说多出了一点什么,那就是,老人凭着感性意识,认识到连一头老牛都“知道”自己终结之时日,自己生而为人,竟然不知道大限何时来到。实际上,这一点也与优秀传统文化深相契合:动物感应天地自然之气,有如小说中这头老牛,当然感应到且“知道”了——“牛宁静端庄地站在那里,像一个穿越了时空明澈一切的老人。它依然在不缓不急、津津有味地反刍着,它平静淡泊的目光像是看见了什么,又像是什么也无意看”。石舒清不会把牛写成人的角色,那样太过火、亦太煽情。他只是写到,我们看它“像”一个老人,仅此而已。牛还是那头牛,可那多出的关于生死描写的部分,会令人信服地接受。

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我也观看了。画面优美,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两个非职业演员,本色自然,我感觉就在演员想要演出“自己”时,又显得拘谨起来,似乎被什么牵绊着,尤其饰演老人的演员,未能把一种精神和韵味尽情、尽兴地表现出来。也许,这是挑剔的说法——小说文本中对老人形象的刻画,原本采用了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乃小说特权,却是电影艺术的弱项。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电影亦当“有别材”——它关乎演技、故事以及视觉效果,此不待言。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常用文言文虚词归纳

    常用文言文虚词归纳   知识点总结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

  • 什么是体变修辞手法

    [定义]由语体色彩变异产生的一种修辞方式。">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4825】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15万字,2014年8月第1版,35元)△14章: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〇这本书是

  •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晏子使楚(杂下·九)》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晏子使楚(杂下·九)》原文鉴赏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①。晏子不入

  • 杜甫《七律·冬至》千家诗赏析

    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时杜甫流寓夔州。诗写冬至阳生春将来的种种情形,表现了诗人因节令变化而产生的喜悦和对美好前景的憧憬。"> 文言文的由来

    文言文的由来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

  • 清代文学史简明年表

    清代文学史简明年表 公元1644年(清世祖顺治元年)·明亡。清兵入关,清王朝统治开始。顺治十八年(1661),清灭南明政权。·清初,钱谦益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钱谦益为“虞山诗派”领袖,

  •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开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发清溪”、“下渝州”,胸怀四方之志,离开蜀中,直奔长江中下游的楚地漫游,在渡荆门之际,写下此诗。"> 《司马穰苴传》“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司马穰苴传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rd

  • 一网打尽造句九则

    一、 语义说明:用网子全部抓祝 使用类别:用在「完全捕入」的表述上。 一网打尽造句:01这山区蚊子还真多,恨不得将牠们一网打荆 02为了保护海洋资源,这片海域禁用一网打尽的流刺网捕鱼。 二、 语义说明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