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全集《丧亲章第十八》原文赏析与注解
丧亲章第十八
【原文】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1],哭不偯[2]、礼无容[3]、言不文[4],服美不安[5],闻乐不乐[6],食旨不甘[7],此哀戚之情也。”
【译文】
孔子说:孝子的父母亡故了,哀痛而哭,哭得像是要断了气,不要让哭声拖腔拖调,绵延曲折;行动举止,不再讲究仪态容貌,彬彬有礼;言辞谈吐,不再考虑辞藻文采;要是穿着漂亮艳丽的衣裳,会感到心中不安,因此要穿上粗麻布制作的丧服;要是听到音乐,也不会感到愉悦快乐,因此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也不会觉得可口惬意,因此不吃任何佳肴珍馐;这都是表达了对父母的悲痛哀伤的感情啊!
【注释】
[1]丧亲:失去父母亲。丧,丧失,失去。
[2]哭不偯:痛哭得气竭声嘶。偯,哭泣的尾声。
[3]无容:指因极为悲哀,寝食俱废,无心梳洗,面容身形憔悴消瘦。
[4]言不文:说话不讲究藻饰修辞等。
[5]服美:穿华丽的衣服。服,穿。
[6]闻乐不乐:前一个乐为音乐的乐,后一个乐为快乐的乐。
[7]食旨不甘:旨,美味。甘,香甜。
【解析】
孝子在父母还在世的时候要竭尽所能地孝敬他们,他们去世后也是伤心欲绝,不论是生前还是死后,无所不尽其极。就算是这样的孝顺双亲,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报答了父母的抚育之恩。但是孝子报恩在心理上,应是没有期限的。
典例阐幽
顾恺之为母画像
幼年的顾恺之,长得虎头虎脑,非常可爱,家人都叫他虎子。他的父亲当过朝廷的官员,后来辞官不做,隐居在家中。顾恺之一出生,母亲就去世了,所以他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
懂点儿事以后,每当见到别的孩子都有母亲爱护,顾恺之心里就感到很孤单,常常冲进书房问父亲:“父亲,请您告诉我,我的母亲在哪儿?”
“虎子,你母亲到很远很远的外婆家去了。”父亲觉得孩子还太小,就善意地欺骗了他。
“那母亲什么时候回来?”顾恺之睁大眼睛问。
“大概……半年吧。”父亲若有所思地说道。
于是,顾恺之就开始扳着手指一天天地算时间。半年很快过去了,可是母亲又在哪里呢?于是他又去问父亲。父亲觉得该让孩子知道真相了,就把母亲去世的经过告诉了顾恺之。得知母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人世,离开了自己,顾恺之心痛极了,不由得放声大哭起来。
从此以后,顾恺之变得沉默寡言,心中反反复复地描绘着母亲的模样。他不止一次地问父亲:母亲的脸长得啥样,身材长得啥样……父亲耐心地告诉他后,他又去问奶奶。就这样,母亲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
8岁时,他对父亲说:“父亲,我想给母亲画像。”父亲说:“好是好,可你没见过母亲,万一画不像怎么办?”顾恺之说:“母亲就在我的心里,我一定能画好的。”
他专心致志地学着画母亲,画完一张就拿去让父亲看画得像不像。“不像,画得—点儿也不像。”父亲摇摇头。顾恺之听了并不气馁,又接着画第二张,父亲又说画得不像……
当他把第十张拿给父亲看时,父亲终于点了点头,说:“身材有点儿像了,可是面部还不太像。”
得到父亲的肯定,顾恺之心里甜滋滋的,画得就更来劲了。
他又花了半年时间,画成了—张母亲的全身像。他先拿给奶奶看,奶奶说:“像,真像你母亲!”
顾恺之还不相信,又拿给父亲看。父亲看了连连点头,说:“像了,像了,只有眼神不太像。”
顾恺之从此天天专门学画人物的眼睛,画了又改,改了又画。
当他又把—张母亲的画像送到父亲书房时,父亲—愣:这不是妻子出现在眼前了吗?连忙说:“这就是你的母亲,快把这幅画挂起来。”
20岁时,顾恺之已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画家了。他善于画人物,尤其擅长画女人,在他的画中出现的女人个个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当别人问他拜谁为师时,他的回答是:“我的母亲是一直活在我心中的老师。”
为母寻药方走遍千山万水
陈小春是香港当红的艺人,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更是人人称道的孝子。
母亲不幸患肝癌期间,陈小春想尽一切办法来挽救母亲的生命,更是亲自到内地寻药,走遍了内地的各大城市。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无论是大医院还是小诊所,只要是和医治母亲的病有关的方法,无论听起来多么渺茫,陈小春都不放弃一线希望。除了外出为母亲寻医问药,经常陪伴在母亲身旁精心照料,他说为了母亲就是失败千次万次也心甘情愿,也值得。那段日子,他整个人都消瘦了许多。母亲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善良而纯朴,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患了什么病,为什么会患上这种病。每当母亲为此而感到困惑的时候,陈小春就会依偎在母亲身边耐心地给母亲讲:“是妈妈的肚子里生了一块大石头。只要按时吃药,好好治疗,石头就会消失,病也就好了。”母亲虽然依旧困惑自己的肚子里为什么会长石头呢,但看着孝顺听话儿子,母亲也不害怕了,母亲就不再问什么了,她相信儿子的话,会积极配合医生,尽早把肚子里的石头拿掉。正是由于陈小春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使得身患绝症的母亲延长了数年的生命。对此,陈小春如今可以欣慰地说无憾了。
母亲年纪大了,喜欢唠叨,陈小春把母亲的唠叨都视成幸福,从来没有因为母亲的唠叨而不耐烦过。小时候因为不听话,陈小春常挨妈妈的打。然而打完儿子,母亲却心疼的泪流满面。尽管事隔多年,每当提起此事,陈小春总是充满感怀,眼睛里湿润润的,都是母亲的谆谆教导让自己知道感恩报恩。
母亲去世以后,陈小春更加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他怕父亲不习惯香港快节奏的生活,就在内地的乡下给父亲安了家。平日里让父亲养些鸡、鸭、鹅等动物,借以解闷。父亲也爱上了现在的生活,无忧无虑地安享晚年。
面对社会上总有一些不孝之子,陈小春深恶痛绝,声称这样的人连畜牲都不如。母亲怀胎十月,含辛茹苦把儿女养大,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孝丧是一种态度
孝道贯穿在人的一生当中,包括赡养、敬奉、起居、丧葬、祭祀等。《孝经·纪孝行》要求:“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古人认为,孝丧是人生中特别重大的事。樊迟问孝孔子,孔子回答:“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尽心尽力地奉养他们,去世后要按照礼节安葬、祭祀他们。
孝丧,是慎终追远。就是要求子女谨慎恭敬地为父母送终,经常怀念久远的祖先。
孝丧,是子女对父母的生与死的一种态度,是孝行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父母养老送终是为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养老”与“送终”相比,人们似乎更注重“送终”。子女们能否恭敬而体面地处置父母的丧事,谨慎而哀伤地为父母送终,更能衡量一个人的孝行。正如孟子所说的:“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
孝丧,是饮水思源,不忘父母。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培养成人,虽然父母已经离去,但我们必须明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要永远不忘父母的恩德,牢记父母的教诲,努力实现父母生前的夙愿。
孝丧,是心灵的教化。曾子曾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就是说,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祖先,自然会教化引导百姓归于忠厚老实。在通常情况下,父母的离去,子女在悲伤之中就会条件反射地回想父母活着时的音容笑貌,想到父母的种种好处,父母养育我们的种种艰辛。同时,看到灵堂的香烟缭绕,坟头幡纸飞舞,也会反思:父母健在时我们有诸多不敬,处事不周,使父母伤心难过,现在父母已经驾鹤西去,阴阳两相隔,想要弥补却为时已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种痛心,那份追悔可想而知。这或许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幡然悔悟”吧!
孝丧,就是要提倡厚养薄葬。孔子在《论语·子张》中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就是说,对于丧礼,主要是要有悲伤哀痛之情,不应该故意的铺张浪费。曾子就是这样,他要求人们对忘故的父母和先人常有思念之心,不要因时间流逝而忘却父母的养育之恩。丧礼不必追求排场。他的父亲曾点去世时,他没有大操大办,被后人奉为厚养薄葬的典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注重生前尽孝。即所谓“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重泉”。不要父母在世时不尽力奉养,甚至忤逆、虐待,父母去世后却把丧事办得极尽铺张。做儿女的与其把坟墓建得十分堂皇,倒不如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尽一点孝心来得真实。
【原文】
“三日而食[1],教民无以死伤生[2],毁不灭性[3],此圣人之政[4]也;丧不过三年[5],示民有终也。”
【译文】
“丧礼规定,父母死后三天,孝子应当开始吃饭,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为哀悼死者而伤害了生者的健康。尽管哀伤会使孝子消瘦羸弱,但是绝不能危及孝子的性命,这就是圣人规定的礼制。为父母服丧,不超过三年,这是为了使人民知道丧事是有终结的。”
【注释】
[1]三日而食:父母去世,孝子不食三日,三日之后,就可进食。
[2]无以死伤生:不可因亲人之死而伤害到活着的人。
[3]毁不灭性:因哀痛而身体瘦削,但不危及生命。毁,哀毁。
[4]政:礼法制度。
[5]丧:守丧,服丧。
【解析】
死去的亲人不被遗忘,想来也是种幸福。死是对生的一种考验,只有真正的孝子才能经受住这种考验!
典例阐幽
笃行孝道的知县
郑板桥在做山东潍县知县的时候,为了更多地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经常换上便衣,走出县衙,到各处去查访。
一天,他和他的书童两人来到县城南边的一个村庄,见到一户人家的门上贴着一副对联:
家有万金不算富;
命中五子还是孤。
看样子,这副对联贴上去的时间并不长。郑板桥觉得很奇怪,对书童说:“既不过年又不过节,这家人为什么要贴对联呢?而且对联写得又这么不寻常,其中一定有隐情,我们还是进去看一看吧。”
书童上前敲门,来开门的是一个老人。老人将郑板桥让进屋内,只见家徒四壁,一贫如洗。郑板桥问:“老先生,您贵姓啊?今天家里有什么喜事吗?为何门口贴上了对联?”老人叹一口气,说:“敝人姓王,不敢欺瞒先生,今天是敝人的生日,触景生情,便写了一副对联用来自娱自乐,让先生您见笑了。”郑板桥“哦”了一声,沉吟半晌,好象明白了什么,于是对老人说了几句祝寿的话,便告辞了。
出了老人家门,郑板桥直奔县衙。一回县衙,便命令衙役:“来人,把城南村王老汉的十个女婿全部带到县衙来。”衙役答应一声,迅速地去办差了。
书童十分纳闷,问道:“老爷,您怎么知道刚才那个王老汉有十个女婿?”郑板桥给他解释说:“通过分析他写的对联就知道了。人们平常都把小姐称为‘千金’,他‘家有万金’,不就是有十个女儿吗?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他‘命中五子’,不就是十个女婿吗?”书童一听,恍然大悟。
老汉的十个女婿很快就到齐了。郑板桥好好给他们上了一课,不仅讲了孝敬老人的道理,还规定十个女婿轮流侍奉岳父,让老人安度晚年。最后又严肃地说:“你们中如果有谁对岳父不好,本县一定要治他的罪。”
第二天,十个女儿带着女婿都上门来看望老人,还给老人带来了不少衣服和吃的东西。王老汉看到女儿女婿们一下子变得如此孝顺,心里十分高兴,同时也有点儿莫名其妙,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一问女儿,才知道来过的人就是知县郑大人。
三孝子为救娘“典身”
山东兖州有家人,父亲叫尹彦德,母亲叫时苓。他们有三个儿子,全都是大学生:大儿子尹训国,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二儿子尹训宁,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系学生;三儿子尹训东,山东大学国际贸易系学生。一家出了三个大学生,时苓在兖州街头便有了一个响亮的美称——大学生的妈妈。
不幸的是,时苓在抚育孩子期间,患上了乙型肝炎、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肿瘤等多种疾病。为了孩子们的学习,她一直默默地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直到1999年突然发起了高烧,血色素降到1.8克,生命垂危,不得不躺进济宁医院。经过仔细诊断,她被确诊患有“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医生说,治疗这种病的唯一方法是置换血浆,每星期至少要换两次,而一次费用就高达六千元。尹家父子听后,顿时傻眼了,哪来这么多钱啊!父亲忧愁地来回踱步,三个儿子更是你看看我,我瞅瞅你。最后,他们不得不将自家一套两室一厅带院落的房子以三万元的价格卖掉,先解救命之急。
三万元很快便被病魔吞噬了,母亲的病情却依然不见好转。随着病情发展,时苓不得不从济宁医院转至北京友谊医院治疗。三个儿子看着一天天消瘦的父亲,再看看生命垂危的母亲,心急如焚。
1999年5月的—天,在北京友谊医院走廊,尹氏三兄弟为筹划医疗费之事苦思冥想。老大尹训国突然眼前一亮,脱口而出:“向社会企事业单位求援,提前预领五年工资。”老二训宁、老三训东一时茅塞顿开,兄弟三人当即就俯在走廊的座椅上,你一句我—言地写成了—封“自荐书”。
1999年10月20日,陕西汉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吕长学和总经理王政军获知山东三学子“典身”救母的消息,被这旷世孝心所感动。他俩召集公司西安办事处的同志们讨论研究此事,最终达成共识,认为三学子“典身”救母,正符合“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真诚献给朋友”的企业精神,于是便向学子发出了邀请函。
总经理王政军对三学子说:“我们接纳你们,—是被你们想尽办法为母亲治病的孝心所打动,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二是你们自强自立的创新意识,正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三是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的竞争,我们企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12月25日,尹氏三兄弟与陕西汉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一份特殊的协议,提前领取了五年的工资。他们大学毕业之后,将无偿为公司工作五年。
孝以顺为美
面貌清秀,言吐温雅的白雪是军人的女儿。父亲从警一生,清正廉明,使白雪从小就立志做一个正直、宽厚的人。12岁读艺校,只身一人在外闯荡,心中牵挂的,一直是家乡年迈的双亲。
有一年,白雪随军到兰州演出。演出当中却忽然传来了父亲被车撞伤,已经送进医院抢救的噩耗。白雪随即向部队领导请了假,连夜赶回老家。躺在病床上的父亲早已不省人事,昏迷了一天一夜。扶在父亲的床头,白雪将所有的悲痛都放在心里。只要父亲还有一线希望,她就不放弃一切努力。在父亲病榻边上的几十个日日夜夜,是白雪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每天,她亲自给父亲换洗尿布,擦洗身体,喂水喂饭,一刻也不停地悉心陪护在父亲身边。有时父亲不经意的抽搐一下,白雪都会绷紧全身的神经猜测父亲的心思。“是爸爸哪里不舒服吗?还是医生的用药不合适呢?”每一次,无数个问题都会在白雪的脑子里盘旋,她生怕自己的稍一疏忽而错过了对父亲最关键的治疗和呵护。苍天不负有心人,父亲最终在女儿的亲情感召下得以康复。回想起躺在医院里昏迷的日子,老人欣慰的回忆:“当时我什么也不记得,不认识了。就看到一名肩上有五角星徽章的人在我眼前每天都来回的晃动,一刻也不离开。现在知道那五角星徽章就是最疼爱我的女儿啊。”
孝以顺为美。白雪从不和爸爸妈妈顶嘴,即使父母批评自己时也会顺着他们。只有他们不生气,才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才会晚年幸福。身为人母的白雪,谈起教子来也颇有心得。她说孝顺是最讲究传承的文化。子女孝顺自己的父母,等到自己做父母的时候,晚辈也会自然而然地孝顺你,甚至不需要过多的教导。对于儿子,白雪虽然一样的疼爱呵护,但在孝顺长辈方面要求却非常严格。她甚至不容许儿子和爷爷、奶奶大声说话,更不要说不听家长的话或和长辈顶嘴了。谈到未来儿子是否会孝顺自己,白雪很自信:“我很孝顺我的爸爸、妈妈,儿子将来一定会孝顺我”。
【原文】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1];陈其簠簋而哀戚之[2];擗踊[3]哭泣,哀以送[4]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5];为之宗庙[6],以鬼享之[7];春秋祭祀[8],以时思之[9]。”
【译文】
“父母去世之后,准备好棺、椁、衣裳、被褥,将遗体装敛好;陈设好簠、簋等器具,盛放上供献的食物,寄托哀愁与忧思;捶胸顿足,号啕大哭,悲痛万分地出殡送葬;占卜选择好墓穴和陵园,妥善地加以安葬;设立宗庙,让亡灵有所归依,供奉食物,让亡灵享用;春、夏、秋、冬,按照时令举行祭祀,表达哀思,追念父母。”
【注释】
[1]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椁,古代的棺木有两重,盛放尸体的叫棺,套在棺外的叫椁。衣,寿衣。衾,死人盖的被子。举之,举行敛礼。分小敛和大敛。为死者穿着衣服称小敛,把尸体放入棺内,称大敛。
[2]陈其簠簋而哀戚之:陈,陈列,摆设。簠簋,古代祭祀宴享时盛黍稷的器皿,用竹木或铜制成。大抵簠多为方形,簋多为圆形。戚,哀伤。
[3]擗踊:搥胸顿脚。古丧礼中,表示极度悲痛的动作。擗,搥胸。踊,跳跃。
[4]送:送殡;送葬。
[5]卜其宅兆而安措之:卜,占卜。宅,墓穴。兆,坟地。安措,安葬。
[6]为之宗庙:指在家庙里为死者设立相应的牌位。
[7]以鬼:按照对逝者的礼法。
[8]春秋:指春、夏、秋、冬四季。
[9]以时:按时。
【解析】
亲人去世的悲哀是旁人无法劝解的,也是自己无法释怀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做子女的一辈子也答谢不完的,所以对生者尽孝、对死者尽哀,哀伤虽然无法减弱,但是遗憾却可以降到最低。
典例阐幽
事父母即是事佛
相传,安徽省太和县有位叫杨辅的人。因他父母只生下他一人,对他疼爱有加。为了他的前程,父母辛勤劳作,节衣缩食地供他读书。可是,由于杨辅天赋不足,尽管刻苦攻读,到头来还是功名无份,从十多岁一直考到30岁,科科落榜。
十多年的科场挫折使杨辅心灰意冷,感觉人生无常,便立志信佛修道。后来,他听说四川省有个无际大师,道法高深,他决心拜他为师。于是,杨辅不顾父母的反对,经过几千里辛苦跋涉来到四川。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初冬时节,杨辅终于遇见了无际大师。
无际大师面对这位风尘仆仆的汉子,便问他何方人氏?家境怎样?到四川省来寻他何干?杨辅一一如实回答。
无际大师听罢,便微笑着对杨辅说:“你要拜我为师,何不直接去拜佛。”杨辅说:“老师父,我很想见佛,但不知道佛在哪里?敬请老师父明示。”无际大师说:“你现在赶快回家,半夜时分叩响家门,看到身上披着棉被,脚上倒穿鞋子的,那就是佛了。”
杨辅听了无际大师的话,深信不疑,急忙辞别大师,启程回家。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终于回到家乡。
这时已近腊月,天寒地冻,冷风嗖嗖。杨辅遵照大师的嘱咐,挨到当夜三更时分,他才叩响自家的大门,呼唤爹娘开门。
此刻,杨辅的母亲忽然听到宝贝儿子在这寒夜回家,高兴得从床上跳下来,衣服也不穿了,胡乱抓起床上那床棉被披在身上,鞋子穿倒了也全然不觉,匆匆忙忙地上前开门迎接她的爱子。杨辅看到披着棉被,倒穿着鞋子的母亲,顿时恍然大悟,明白了父母便是无际大师所说的活佛。
从此之后,杨辅一心勤耕力作,竭力孝敬父母,在物质方面尽量满足父母,在精神方面尽量使父母快乐,成了出名的孝子。
后来,杨辅享寿80岁,儿孙满堂,家道殷实,家庭和谐。临终之时,用《大集经》上的一句话语告诫儿孙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兄妹争相救父
2003年1月24日下午三点半,广西桂林解放军181医院接待室,25岁的韩峰和23岁的弟弟韩磊坐在记者对面,两兄弟眼睛发肿,哽咽不止。此时,他们的妹妹——18岁的广西钦州市小学教师韩瑜正在手术室里,再过一会儿她自己的肾将被摘下移植到父亲的体内。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他们的父亲被医院诊断为慢性肾炎晚期,2000年初,转为尿毒症。父亲的病情牵动着儿女们的心。一个偶然的机会,韩峰、韩磊和韩瑜三兄妹从报纸上了解到,如果家庭提供肾源,不仅可以节约很多医疗费,而且更容易“种植”。
“我是老大,我有责任捐肾给爸爸。”当大哥的韩峰当仁不让,首先提出来为父亲捐肾。
“不行!我也是儿子,凭什么我就不能捐?”弟弟韩磊毫不示弱地展开了“捐肾权”争夺战。
“女儿也是父亲生的,要捐就捐我的。”小妹韩瑜此言一出,立即招致两个哥哥的强烈反对:“你年龄小,一个女孩子家,摘掉一个肾,将来怎么嫁人?”
韩瑜说:“这样吧,我们三人签订一个君子协定,谁的肾好,谁就捐给爸爸。”这个提议得到两个哥哥的积极响应,当即草拟了一份协议,三兄妹郑重签名画押。
“协议书”签订后,韩峰和韩磊对妹妹耍了一个“花招”,他俩没有遵守协议中三人同去检查身体的约定,而是提前跑到桂林解放军181医院做检查,目的是“先做为快”,—旦身体检查合格,就能堵住妹妹的换肾之路。岂料这次检查让哥儿俩大失所望:韩峰的左肾偏小,韩磊携带有乙肝病毒,他俩的肾都不能移植。
两位哥哥想不到,妹妹韩瑜此时也同样“耍”了他俩,她悄悄溜进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做检查。结果是:双肾十分健康!
三兄妹争相捐肾的消息被父亲知道后,他大为震惊!特别是自己的千金宝贝要“割肾救父”,让他更没法接受。他坚决拒绝了女儿的孝心:“割掉女儿身上的肉,比剜出我的心都痛呀!我说什么也不会接受你的肾。”
“不!”韩瑜跪在父亲的病床前,眼泪哗哗地直掉,“爸爸,我的生命是你给的,我现在只割舍一个肾算什么呀?如果你不答应女儿的请求,我会—生不安啊!”韩瑜跪在地“要挟”父亲:“若不接受我的肾脏移植,我已写好了辞职书,将日日夜夜陪着跪在父亲病床前……”
半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母亲、哥哥和亲友们纷纷赶来劝她,但韩瑜仍双膝跪地不起,她的膝盖磨出了血丝,她咬着牙全身开始发抖。父亲再也忍受不住,放声痛哭:“我的乖女儿呀!你快起来吧……”父亲默认了女儿献肾的举动。
18年前,父亲给了女儿生命;今天,十几分钟的手术,女儿让父亲“获得新生”。
孝心签进合约里
王文杰是国内知名的大导演,对母亲的孝顺在演艺圈子里也是屈指可数的。
王文杰自己认为,孝敬长辈,不光是儿女的一种义务和责任,更是一种上天的恩赐和享受。不管父母的能力有多大,为儿女的事业和前程能帮上多少忙,只要他们健在,儿女的头上就有一片晴空。就算遇到再大的风雨、挫折,有父母的大力支持,发自内心的淳朴的亲情的温暖,就会为儿女的心里撑起一片晴天。
2000年以后,王文杰把父母带到了自己身边,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候,是儿子最幸福的时光。
那一年,父亲生病了,王文杰正在拍戏最紧张的时候。然而他总是心里惦念着病榻上的父亲,挤出尽可能多的时间,伺候病床上的老父亲。在父亲的床边,为父亲一口一口送水、一口一口喂饭表达儿子对父亲最朴实、直接的爱。父亲的悄然离去,使孝顺的王文杰受到了重重的一击,他满怀“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苦楚,更加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收起失去父亲的悲痛,王文杰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到母亲身上。春节百忙之中带着母亲去西双版纳,去北戴河疗养,只要母亲心里高兴,儿子愿意舍弃时间和一切去陪伴她。
母亲年纪大了,难免行动不便和感到孤独,细心的王文杰就把母亲带到剧组,让母亲守护在儿子身边。他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不让母亲孤独,找人给母亲做好吃的,陪母亲聊聊天,母亲怎么开心就怎么来。有一次,王文杰接戏与投资方签合同的时候,把老母亲一同带到剧组是合同里必需的条件,剧组同意了他才接戏,但不给剧组增加麻烦和自己承担经济负担,否则他就会慎重考虑是否要放弃这个机会。在儿子的眼里,母亲最重。所有的功名可以割舍,对母亲的爱,却无法忘怀。
王文杰认为不仅要努力满足母亲物质和金钱上的需要,然而更重要的还是对母亲精神上的满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关爱母亲的身心健康。每次得了奖,拿了荣誉,王文杰都喜欢和母亲一起分享。是母亲一生默默地付出成就了儿子今天的辉煌。
【原文】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1]之本[2]尽矣!死生之义[3]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4]。”
【译文】
父母活着的时候,以爱敬之心奉养父母;父母去世之后,以哀痛之情料理后事,能够做到这些,人民就算尽到了孝道,完成了对父母生前与死后应尽的义务,孝子侍奉父母,到这里就算是结束了。
【注释】
[1]生民:人民。
[2]本:本分,义务。
[3]义:道义,情分。
[4]孝子之事亲终矣:孝子侍奉父母的任务完成了。
【解析】
父母在世时要孝敬,父母去世以后也要时常表现出思念和尊敬。孝敬父母不是一时的在口上说说,而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
典例阐幽
向老秀才赔礼的皇帝
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行军打仗。儿子的出世,给他带来了莫大的欣喜。兴奋之余,他也对儿子抱以极大的希望。朱标稍大些了,朱元璋就让他拜当时最好的先生为师,接受教育。儿子外出时,他教导儿子说:“古代的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老百姓的疾苦,所以在位勤俭,成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长在富贵中,习惯了安乐的生活,现在外出,沿途浏览,—要体会自己做事的辛苦,二要好好体察百姓生活的不易,三要知道我创业的艰难。”
传说,为了教育好儿子,朱元璋曾经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老秀才给儿子当老师。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老秀才让朱标背诵—段《论语》,自己则闭着眼睛听。朱标只背了开头两句,就翻开书照着念。突然,老秀才睁开了眼睛,发现朱标作弊,就训了他几句。朱标不服气,老师很生气,一把抓住他的胳膊扭了过去。刚好这时朱元璋走了进来,看见了,忙替太子求情。老秀才不答应,认为太子目中没有老师,应该得到教训。朱元璋生气了,命令武士把老秀才抓了起来。
事情传到马皇后那里,她觉得朱元璋为儿子护短而惩罚老师,只会害了孩子。于是,在晚上吃饭的时候,她给朱元璋敬了—杯酒,说道:“您过去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人最没有私心,您还记得吗?”
朱元璋一时记不起来,笑着说:“我记不得了,你说来听听。”
马皇后说:“您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人最没有私心,一种是医生,一种是老师,没有那个医生不想把病人治好,也没有那个老师不想把学生教好。”
朱元璋听了,心中有些后悔。
马皇后趁热打铁说:“玉不琢,不成器。老师虽然严厉了些,但从长远来看,对孩子有莫大的益处。”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是我一时心急,错怪了老师。明天我就替儿子向老师道歉!”
第二天,朱元璋和马皇后叫人把老秀才请来,亲自向他道歉。老秀才连声说“不敢不敢”。朱元璋又把朱标叫到跟前,当着老秀才的面,把儿子训斥了一顿,让他好好听老师的教诲,不可再怠慢老师。还请老秀才坐在太师椅上,让儿子跪下给老师叩头认错。
老秀才扶起朱标后,走到书桌前,写了十个大字:明王明不明,贤后贤不贤。马皇后一看,笑着说:“请老师念一下吧!”
老秀才念道:“明王明不?明!贤后贤不?贤!”
朱元璋一听,哈哈大笑。
异地母子心连心
1951年春,一批志愿军伤员从前线被转送到辽宁兴城陆军医院,其中有两个18岁的伤员:一个是左臂粉碎性骨折的郝英祥,家在山西吕梁地区的离石县城;另一个是右臂负伤、伤势较轻的薛义昌,家在山东沂蒙山区。
他俩的床紧挨着,两人成了亲密无间的战友。薛义昌向郝英祥讲述了他母亲的情形。母亲陈继太33岁守寡,含辛茹苦把他们兄妹四人拉扯大。1948年,母亲送他参军。淮海战役前夕,母亲背着煎饼,步行一百余里到部队看他……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这位可敬母亲的形象便深深刻在郝英祥心中。
薛义昌重返前线。临上车前,他对郝英祥说:“我到朝鲜以后就不能通信了,你在这里隔一段时间给我家里写封信,安慰安慰我母亲。”郝英祥紧握着战友的手:“你放心,保证做到!”
郝英祥一直给薛家写信。突然有一天,他接到薛义昌的哥哥薛其昌的信:“英祥同志:义昌已在前方战场上牺牲了。县政府已把烈士证送到咱家,全家都悲痛万分,母亲每日哭泣……”
郝英祥决心履行他对战友的生死诺言。他回信说:“义昌是不喜欢我们流泪的。请你们把我当成你们家的一个成员吧。”很快,他收到薛其昌的再次来信:“母亲很高兴,她说收下你这个儿子,把你也就当义昌了。”
家书寄深情,郝英祥一写就是48年。山西雨涝,他顾不得自家的房漏,给东妈妈写信问:“咱那里是否下连阴雨?是否缺塑料布?有困难要对我说。”山东大旱,他忧心如焚,又写信问:“咱家的粮食是不是够吃?”工作上的事情,郝英祥也要给妈妈汇报汇报。郝英祥上有老、下有小,经济上也比较困难。但在三年困难时期,他给妈妈寄去布匹,让妈妈过年做衣服。县委干部局发福利品,他为妈妈领了一根能照明的拐杖。妈妈也惦记着这位山西儿子。当时花生米是稀罕物,每年腊月,郝英祥总会收到山东妈妈寄来的花生米,这一寄也是48年!
1977年10月,华北地区石油工作会议在河北沧州召开,郝英祥借机探望了妈妈,朝思暮想的异姓母子终于相见了!妈妈恸哭失声:“英祥儿啊!我可是把你盼来了!”在那欢聚的15天里,郝英祥寸步不离妈妈。他看到的是,妈妈黑暗低矮的茅草屋、囤子里的红薯干、锅里的红薯面煎饼,更让他难过和不安的是,家里人顿顿给他炒菜,并想办法弄来白面给他吃。
1994年,郝英祥离休。这次探亲他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他陪伴86岁的母亲唠家常,给她做山西饭菜,帮她干家务活。他还用地排车拉她赶集,引得路人直夸老人家有福气。
为父母排忧的孝顺女
吕丽萍是有名的孝顺女,同时是功力深厚的实力派明星。她是一名电影演员,吕丽萍对父母的孝顺是“全方位”的。除了平时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料,吕丽萍更重视对老人精神的细心呵护。孝顺的女儿几乎没有在父母面前说过一个“不”字,只因女儿明白老人上了年纪就像孩子一样,特别需要人鼓励,需要人的理解和体谅,多听悦耳赞美的话,将心比心,心里就会舒服很多。
孝顺女吕丽萍曾一度掌握家里的“经济大权”。因为父母的生活习惯不同,母亲惯于周济别人,所以花钱难免有些大手大脚,而父亲非常节俭,父母两人经常因为财物问题产生纠纷,甚至吵架。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吕丽萍为了让父母不再吵架,于是有一天就和父母商量,家庭的经济是否可以由自己来管。父母同意了,日后家里的日常开销吕丽萍都要过目,买米、买面、买煤的事情女儿全部都承揽下来。后来父母就再也没有因为财务分歧吵架了。可见,吕丽萍还是一位能干的管家。
吕丽萍孝顺父母更多地体现在“听话”上。不管什么要求,只要父母提出来,只要他们高兴,女儿都乐此不疲,全心全力地照办。毕业分配时,吕丽萍本来可以就近留在北京,可被阴差阳错分到了远离家乡的上海。当时吕丽萍就很不愿意离开父母。父亲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女儿的错误态度,教导孩子“好男儿志在四方”,岂能因工作地点羁绊了事业和前途。那天晚上,吕丽萍思想挣扎了许久,但一想到父亲的话,就不再顾虑什么了,她怕父亲因此而伤心。吕丽萍最终选择了毅然南下,果然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父亲去世以前的那段日子,她的身体非常虚弱。这时候有一个摄制组来找吕丽萍拍戏,可吕丽萍看过剧本后不愿意接,她想多点时间陪伴在父亲身边。父亲知道女儿是为了照顾和陪伴自己推掉工作后就和吕丽萍急了。父亲坚持说自己不需要人照顾,女儿再一次在父亲面前妥协了。去就去吧,听父亲的话,就是当时女儿对父亲最好的报答,这样,吕丽萍听话的去拍戏。吕丽萍对父母的爱还深深地影响和感化着身边的朋友们。
-
论志向文言文阅读答案 导语: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论志向文言文阅读答案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
张承业,字继元,唐僖宗时宦者也。晋王兵击王行瑜,承业数往来兵间,晋王喜其为人。及昭宗为李茂贞所迫,将出奔太原,乃先遣承业使晋以道意,因以为河东监军。其后崔胤诛宦官,宦官在外者,悉
-
喜之忍第二十五喜之忍第二十五 喜于问一得之,子禽见录于鲁论;喜于乘桴浮海,子路见诮于孔门。 三仕无喜,长者子文;沾沾自喜,为窦王孙。 捷至而喜,窥安石公辅之器;捧檄而喜,知毛义养亲之志。 故量
-
李珣,在花间词派中是位很有特色的词人。以小词为后主所称赏。前蜀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这首词《草堂诗馀别集》著录时,调下有题《巫峡》,又注:“一作《感怀》”,含思凄绝,很可能是后期的作品。《巫山一
-
【妻离子散解释】形容一家人被迫分离四散。 【妻离子散造句】 ①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几乎经常可以看到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惨景象。 ②日本侵略军打进这座城时,到处烧杀抢掠,许多人被逼得妻离
-
杜袭字子绪,颍川定陵人也。曾祖父安,祖父根,著名前世。袭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礼。同郡繁钦数见奇于表,袭喻之曰:“吾所以与子俱来者,徒欲龙蟠幽薮,待时凤翔。岂谓刘牧当为拨乱
-
有些人做梦会梦到自己牙掉了,梦真是个奇幻的东西,如果你能够进入别人的梦里,将是一番多么有趣刺激的旅行啊!
-
婿竟不调文言文翻译 婿竟不调,出自明朝文学家崔铣所著的文学作品《记王忠肃公翱二三事》,是其中的一篇文言文,我们看看下面吧! 婿竟不调文言文翻译 原文 公一女,嫁
-
重阳节对联大全 院闭青霞入; 松高老鹤寻。 黄花开正好; 秋雨落宜时。 黄花如有约; 秋雨即时开。 秋奉椿萱茂; 菊同兰桂馨。 敬老成时尚; 举贤
-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译文]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只是那桥下的流水微波荡漾,印着湖心默默无语的一湾冷月。 [出典]南宋姜夔《扬州慢》 注: 1、《扬州慢》姜夔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