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薛瑄·存理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16 23:31:04阅读:951

《薛瑄·存理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惟天生人,惟人有理。理为之何?物则是矣。圆外窍中,五性浑全。感而遂通,四端秩然。貌色手足,口鼻耳目。以及众体,至微之物。直温重恭,止肃明聪。或动或静,咸有厥中。身之所接,万事五品。其理昭如,各有程准。凡此众善,悉备吾身。放之则失,操之斯存。存之之要,明诚有教。明炳其真,诚践其道。惟此二者,功不可偏。循之勿失,士贤圣天。

【注释】

①圆外窍中:指人类。人头是圆的,有眼、鼻、口、耳等七窍。

②五性:人的五种性情,随文而异。《大戴礼·文王官人》以喜、怒、欲、惧、忧为五性;《汉武内传》以暴、淫、奢、酷、贼为五性;《白虎通·情性》:“五性者,谓仁、义、礼、智、信也。”

③四端:指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绪、萌芽。《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心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秩然:有秩序的样子。

④五品:犹言五伦、五常。《书·舜典》:“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孔传:“五品,谓五常。”孔颖达疏:“品谓品秩,一家之内尊卑之差,即父、母、兄、弟、子是也;教之义、慈、友、恭、孝,此事可常行,乃为五常耳。”

【译文】

天生人,人有理。理是什么?物就是了。人类有喜、欲、怒、惧、忧五性,感受外界事物就会发生反应,产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秩序井然。面貌、脸色、手、脚、口、鼻、耳、目,以及身体的各部分,以致微小的部分,都要有所反应。应该正直、温和、庄重、恭敬、专心、严肃、明智、聪明。无论是动还是静,都有个适中的问题。身体所接触的,有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亲族间的五种伦理关系。它的道理明明白白,各有各的标准。所有这些善良的品质,我身上都具备。放弃它就会失掉善心,操持它就会存在。保存它的要点,就要遵循“明”、“诚”的教诲。用“明”使纯真闪光,用“诚”来实践道。这两者,不可偏废。遵循它而不要失去它,由士人到贤人到圣人以至达到天的境界。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采莲词》赏析

      这首诗在《文苑英华》中列于卷二〇八乐府诗中。该卷还收有梁简文帝、李白、储光羲等共十五位作家的同题作品。考六朝乐府,已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等题名,唐代《采莲子》七言四句带和声。可见采莲是诗家

  • 放任自流造句造句八则

    【放任自流解释】比喻自然发展。形容不加约束或阻止,听凭自然发展或自由行事。放任:放纵,不加约束。 【放任自流造句】 ①有几位同学喜欢打架骂人,老师并没有放任自流,而是耐心教育,正确引导。

  •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清平乐 【宋】晏殊 金风细细, 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 银屏昨夜微寒。

  •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基础训练专项复习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基础训练专项复习   一、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1.以:  (1)全石以为底  (2)卷石底以出  (3)以其境过清  2.为:  (1)全石以为底  (2)为

  • 《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赏析

      起句化用《九歌·湘君》“袅袅兮秋风”句。“山河举目虽异”二句,是用《世说新语·言语》中典故。东晋时南渡士大夫常到新亭聚游饮宴,周侯中坐而叹,说:“风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异”。皆相视流泪。作者登秋风

  •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文言文“三步走”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文言文“三步走”   文言文一直是困扰初一学生语文学习的难题。对于刚上初一的同学来说,由小学没有文言文到初中接触文言文,在学习中抓不住学习的方法,往往

  •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起家齐武陵王国左常侍,遭父忧去职。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 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

  • 乙亥北行日记(清)戴名世

    六月初九日,自江宁渡江[2]。先是浦口刘大山过余[3],要与同入燕[4];余以赀用不给[5],未能行。至是徐位三与其弟文虎来送;少顷,郭汉瞻、吴佑咸两人亦至。至江宁闸登舟,距家数十步耳。舟中揖别诸友[

  • 《南歌子·凤髻金泥带》赏析

      近代陈廷焯《词坛丛话》云:“欧阳公词,飞卿之流亚也。其香艳之作,大率皆年少时笔墨,亦非近、后人伪作也。但家数近小,未尽脱五代风味。”与宋代曾慥《乐府雅词》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把欧阳修的一些香艳

  • 《马嵬》赏析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引发了很多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白居易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