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登高》古诗词鉴赏
作者: 董丽敏王绍艳崔承枢王质和兰成春
【原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1),渚清沙白鸟飞回(2)。
无边落木萧萧下(3),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4),百年多病独登台(5)。
艰难苦恨繁霜鬓(6),潦倒新停浊酒杯(7)。
【原诗作者】:杜甫
【导读入境】: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的作品。当是大历二年(767)秋天流寓在夔州时写的。这时他已经五十六岁。安史之乱、朝政衰颓、宦官擅权,面对这样的现实,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一如既往。
深秋时节,西风猎猎。蜀天高旷,巫峡两岸猿声不断,是那么凄厉,那么哀伤。水里的小洲,清清凌凌,洲上的沙碛。雪白雪白的,白得耀眼。一群鸥鸟飞去飞回,在小洲上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枯黄的叶子,随风萧萧下落。那奔腾不尽的长江,浩浩荡荡,滚滚而来。
沦落异乡,漂泊万里。在这令人伤感的秋日,诗人又怎能不想到自己漂泊不定、年老多病的处境,并生出无限悲凉呢?人老了,拖着多病的身躯,他又孤孤零零地独自登高观赏这异乡的秋景了。天下的离乱、人世的艰难使他双鬓上的白发一天一天地多起来了。借酒浇愁吧!可肺疾日重,新近又不得不停下那浑浊的酒杯,满杯愁绪更无法排遣!
【赏析】:
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经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魄。
起首二句寥寥数字便画出了登高才能望见的富有的深秋特征的旷远境界。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形、声、色,展现出一幅形象、精美、生动的画面。下句的“无边”和“不尽”把读者带入更深的境界。不但可以使你想见“萧萧”、“滚滚”的形象,也可使你体味到诗人那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以上极写秋景,但到第三联才点出“秋”来,且这一联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无边无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生。
本诗将悲秋写得沉郁悲凉,年老、多病、流落、孤独,多种不幸集于一身,他的悲秋发自心肺。诗人饱尝漂泊潦倒之苦,感伤国事家愁,所以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上述不幸的根源。至此,诗人怀国伤时的高尚情操便跃然纸上了。
这首《登高》被胡应麟推为“古今七律第一”。后人评价这首诗说:这虽是一首悲歌,却是拔山扛鼎式的悲歌,给人的感受不是悲伤,而是悲壮;不是消沉,而是激动;不是眼光狭小,而是心胸扩大。
【思考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人说这两句是全诗的中心。请你说说这两句为什么是全诗的中心?
-
《后汉书桓谭传》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简易不修威仪,博学多通,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喜非毁俗儒,
-
楚商臣弑君 (文公元年) 【题解】 楚成王最终被自己的儿子杀死,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没能听取令尹子上的劝告。起初,他曾经就立商臣为太子一事向子上征求意见,子上也向他明确指出这样做的后果。其不当之处
-
杨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rd
-
据词题,当是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翻译注释出处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诫子书》 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
-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
乾鹊与鸲鹆文言文 【原文】 乾鹊与鸲鹆 刘基 女儿之山,乾鹊所巢。有虎出于扑蔌,鹊集而噪之。鸲鹆闻之,亦集而噪。 鸊鶋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
-
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可以拿其中的“看花老眼,伤时清泪”八个字来概括。前者言其“嗟老”,后者言其“伤时(忧伤时世)”。由于作者的生平不详,所以先有必要根据其《书舟词》中的若干材料对上述两点作些参证。先
-
花开人正欢,花落春如醉,春醉有时醒,人老欢难会①。一江春水流,万点杨花坠,谁道是杨花,点点离人泪②。回首有情风万里,渺渺天无际。愁共海潮来,潮去愁难退;更那堪晚来风又急③。 屈指数春来,弹指
-
《祸福苦乐,一念之差》文言文 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造成,故释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受沉 溺便为若海;一贪清净烈焰成池,一念惊觉船登彼。”念头稍异境界顿殊, 可不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