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览翠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梅尧臣:览翠亭记
梅尧臣
郡城非要冲,无劳送还往;官局非冗委,无文书迫切。山商征材,巨木腐积,区区规规,袭不为宴处久矣。始是太守邵公于后园池旁作亭,春日使州民游遨,予命之曰“共乐”。其后别乘黄君于灵济崖上,作亭会饮,予命之曰“重梅”。今节度推官李君亦于廨舍南城头作亭,以观山川,以集嘉宾,予命之曰“览翠”。
夫临高远视,心意之快也。晴澄雨昏,峰岭之态也。心意快而笑歌发,峰岭明而气象归。其近则草树之烟绵,溪水之澄鲜,衔鳞翩来,的的有光。扫黛侍侧,妩妩发秀,有趣若此,乐亦由人。何则,景虽常存,人不常暇;暇不计其事简,计其善决;乐不计其得时,计其善适。能处是而览者,岂不暇不适者哉?吾不信也。
本文选自《宛陵先生集》,又见于乾隆四年刊本《宣城县志》,由此可知览翠亭在梅尧臣的故里宣城县(今安微宣州市)内。文中所说的“太守邵公”,是指邵饬。邵饬任宣州太守时,除了修共乐亭外,还在北门护城河上建过一座环波亭,梅尧臣曾为之赋诗说:“冒暑驻轮毂,徘徊北濠上。栋宇起中央,芙蓉生四向。今吾太守乐,慰此郡人望。”
宣城虽非冲要之地,但山明水秀,风景优美,名胜古迹很多,也是骚人墨客游赏胜地。著名诗人谢朓、李白等都在这里生活过,并留下了许多遗迹和脍灸人口的诗篇,成为游人向往的地方。梅尧臣先后命名的“共乐”、“重梅”和“览翠”三座亭子,为古城增添了几处引人入胜的景观,是值得大书一笔的,于是作者写了这篇《览翠亭记》。
全文分为两段。第一段略叙宣城三座新亭兴建和命名的经过,表述邵公和黄、李二君建亭的目的是为了“使州民游遨”,“会饮”,“以观山川,以集嘉宾”,使宣城百姓和僚属多几处揽胜之地。文章虽然题为《览翠亭记》,实际是三亭并记,非专为览翠亭而作。由于“共乐”、“重梅”二亭建成之后,作者仅为其命名,未曾作记,所以借“览翠”落成之机,一并加以介绍。
文章的第二段,用抒情笔调,状物写景,夹叙夹议,文彩斐然,意趣横生。作者深有体会地指出,登高临远,饱览大自然的美景,能使人胸怀开阔,心情舒畅,增加生活中的乐趣。可是“景虽常存,人不常暇”,这样就要处理好工作和游乐的关系。处理事务要果断善决,才会有闲暇的时间去登山临水,领略自然风光。同时还要善于适应环境,无论阴晴寒暑,都能发现客观景物的审美价值,否则即使好景在前,也会视而不见,所以说“有趣若此,乐亦由人”。这是梅尧臣的经验之谈,对读者是富有教益的。
这篇短文叙事简明,绘景生动,寓议论于描述之中。读后使我们仿佛也来到宣城览翠亭上,欣赏那烟雨迷濛的草树,清澄明净的溪水和云遮雾罩的峰巅,从而也感到“心意快而笑歌发”,激起热爱神州山水的热情。
-
翻译文言文的九种方法 保留法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变。例如: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勾践灭吴》) ——“越王”是官名,“
-
该诗是杜甫往牛头山拜访鹤林禅师后,下山回望的记述。“牛头见鹤林,梯径绕幽林。”诗人拜见禅师后,感觉到禅机深奥高妙,犹如上山来的山经,盘旋曲折,穿云绕雾,难见真面目。描写牛头寺的景色,表示诗人对禅居
-
送徐无党南归序的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
-
出于这种无奈和感慨,诗人对“王孙”即张俊的后人进行了劝慰和开导。“王孙”株守在废第里,偶见诗人经过问询,自不免欲言未言、已泪下如雨。"> 《鹦鹉灭火》文言文的原文及译文
《鹦鹉灭火》文言文的原文及译文 《鹦鹉灭火》原文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
-
这首无名氏词流行于北宋年间,以词句来看是一位妇女之作。词中表现女主人公为争取爱情,争取幸福不惜付出一切,然而结果却仍旧陷入痛苦凄惨的境地,无人怜念,终身难言。全词感情强烈,可说是她感天动地的呼声。词的
-
汉语特点和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不是像希腊文、拉丁文那种‘全死’的‘外国文字’”,而是“本国本土产生的应用文字”(唐德刚先生语,见《胡适口述自传》汉译本第200页注文)。古
-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
-
脑筋急转弯题目:谁家的黑白孩子最喜欢唱歌? 脑筋急转弯解析:这是一种乐器,有黑白键组合而成,就像自家的孩子一样,可弹奏出舒缓的美妙音乐来。 脑筋急转弯答案:钢琴
-
《郑风·山有扶苏》译文|注释|大意|赏析山有扶苏,隰有荷华①。不见子都,乃见狂且②。山有乔松,隰有游龙③,不见子充,乃见狡童④。【注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