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与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13 16:35:40阅读:796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与赏析

原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实秋。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家,祖籍浙江省绍兴市,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童年随父定居扬州,自称扬州人。1924 年出版诗文合集《踪迹》,后转向散文创作,成为“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散文作家之一。1927 年写成著名散文《荷塘月色》。1928 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其后出版的散文集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你我》等。他的散文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期待,也抒发了自己真挚、浓郁、细腻的情思。朱自清善于精确地观察身边事物,细致地描写自然景色,委婉地表达内心感受。其作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结构精巧谨严、风格清新隽永、富有诗情画意而著称。江泽民纪念朱自清 100 周年诞辰亲笔题诗“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赏析

本篇写景抒情散文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作者的行踪,暗线是作者情感的变化。从明线来看,作品是按照想荷塘、去荷塘、赏荷塘、离荷塘的顺序描写了游览顺序。从暗线来看,作者的情感从“颇不宁静”、追求宁静、得到宁静,到“我什么都没有”,恰好好处地展现了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

朱自清说:“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全文就像是一幅工笔画,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荷塘月色图。《荷塘月色》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有鲜明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仅贴切,而且生动;有鲜明的对比,弯弯杨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衬下,越发显得轻俏;有强烈的衬托,以“没精打采”的灯光来映衬月色的明亮,以蝉声和蛙鸣来烘托四周的寂静;有生动的拟人,那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像“刚出浴的美人”,把水面的白荷写得极为标致。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又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

照理说,香味、光影和歌声、琴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但作者却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模拟了香和光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本文的艺术成就,除了描写技巧的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你我〉序》)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等,均平白如话,自然流畅,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读着令人感到分外亲切。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高二文言文常见句式

    高二文言文常见句式   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

  •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缅怀昔日的缠绵爱情,悲叹幸福不长久,要和杨贵妃作生死之别,以后的日子一定长恨绵绵,非常痛苦。

  • 文言文基础知识点实词归纳

    文言文基础知识点实词归纳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

  • 古诗《高适·燕歌行并序》注释与赏析

    高适·燕歌行①并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②在东北,汉将辞家 "> 泽山杂记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泽山杂记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景清倜傥尚大节②,领乡荐③,游国学④。时同舍生有秘书⑤,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

  • 高一语文文言文的过关检测

    高一语文文言文的过关检测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加以解释。(6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

  • 张翥《踏莎行·江上送客》诗词选鉴赏

    词一开始,便铺写江边送客的自然景色和具体地点:在夕阳映照着远处的林木和沙岸上的青草的黄昏时分,在静静秦淮河口的桃叶渡头。">

  • 《贺新郎·九日》赏析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昏黑风雨交加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乱愁如织”点出全篇主

  •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李颀《古意》赏析

    《古意》作者: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 《柳梢青·过何郎石见早梅》赏析

      这首词借咏梅而抒怀旧之情。天气渐冷,枫林凋翠,寒雁声悲。而茅店外、竹篱边,出现了梅花的倩影。上片写“初见横枝”的情景。下片所咏,似花似人,亦花亦人,朦胧得妙。“无肠可断”句,命意颖秀,言久已肠断,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