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白《独坐敬亭山》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出生于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属吉尔吉斯共和国),五岁时,随父迁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天宝元年(742)受到玄宗召见,诏供奉翰林。受到谗毁,于天宝三载(744)春,被赐金放归。此后漫游各地,于天宝十二载秋天至安徽宣城,写下了这首诗。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四库全书》收《李太白集》三十卷,《全唐诗》录其诗二十五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三十六首又十句。
敬亭山位于宣州城北五公里的水阳江畔,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司马昭讳而改为敬亭山。南齐著名诗人谢朓当过宣城太守,常到此山游览,他在《游敬亭山》的开头写道:“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诗题中的“独”字是这首诗的关键词,也是解读这首诗的钥匙。诗中充满了浓厚的孤独感。
起句写见不到飞鸟,也听不到鸟鸣。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正是采用这种夸张的说法,才将自己突出地表现了出来。离开城市、离开亲友,独坐在敬亭山上是诗人自己的一种选择,但是在诗人的笔下,却是“众鸟”离他而去,让他一个人孤零零的待在山上。这种变自动为他动的表达方法,加深了他的孤独感。
次句写天上还剩下一朵孤独的云彩,诗人一直注视着它,希望它能够陪伴自己。但是那朵孤云丝毫不顾诗人的感受,独自从容地消失了。前两句写李白的眼前已经空无一物,这就为诗人不得不面对敬亭山作了铺垫与衬托。
诗人在后两句笔锋一转,写敬亭山令自己百看不厌。敬亭山为什么令诗人百看不厌,诗中没有写,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也许会想到敬亭山美丽的风景吸引了他。敬亭山的确很美,谢朓等在联句诗《往敬亭路中》中写道:“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新条日向抽,落花纷已委。”他们还在山中见到了不少珍稀的植物与动物。我们可以想到,李白写此诗时已经53岁了,他已经看透了朝廷腐败、官场黑暗、世态炎凉,人事纠纷给他带来了许多烦恼。他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就说过:“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当诗人怀着这样的心态,独自面对敬亭山时,与纷纷扰扰的世态相比,他当然会觉得敬亭山可亲可爱,百看不厌了。再就是他被赐金放还以后,先后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等地漂泊了十年,始终没有找到一展抱负的落脚点,所以想到了归隐。正因为如此,所以他觉得敬亭山对他这位“谪仙人”也是非常欣赏,百看不厌的。而这一切同样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因为长期怀才不遇所导致的孤独感。
这首诗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通篇采用了拟人手法,首句写“众鸟”有意飞走,次句写“孤云”对他也不管不顾,三、四两句确如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所说:“夫青山漠漠无情,焉知憎爱,而言不厌我者,乃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
-
梦见橡树是什么意思梦见橡树,表示你在潜意识中可能有寻求肉体保护或精神庇护、指导的愿望。相爱中的人梦见橡树,预示着你们两人将开始共同生活,生活环境非常舒适。生意人梦见橡树,预示着你近期财运不错,生意会愈
-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
-
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 (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
-
《汉世老人》文言文翻译注释及启示 1、《汉世老人》文言文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⑴,侵⑵晨而起,侵夜而息⑶,营理产业,聚敛无厌⑷,而不敢自用。或人⑸从⑹
-
语义说明:比喻失败后积聚力量,重新行动。 使用说明:用在「重整队伍」、「重新出发」的表述上。 重整旗鼓造句:01敌人正退到阵线后方去重整旗鼓,准备再次发动攻击。 02经商失败后,他回到老家,准备重整旗
-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早孤,随母适罗氏,已而复宗。贫甚。力学,授徒自给。多游湖、湘间,馆江夏最久。 永乐二年选宫僚,以士奇为左中允。五年进左谕德。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
-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写于贞元十九年(按《文苑英华》说是写于五月二十六日,应是笔误,因是年六月下旬十二郎还写过信),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八仙”
-
上联:八骏风驰千里近 下联:九霞夕照一边远 上联:八骏风驰千里近 下联:九霄浪漫万年长 上联:八骏风驰千里近 下联:三瑞浪漫一生闲 上联:八骏风驰千里近 下联:两贤浪漫万年长 上联:八骏风驰千里近
-
语义说明:比喻抓住事理的重点。 使用类别:用在「掌握要点」的表述上。 提纲挈领造句:01读书要懂得掌握重点,提纲挈领,才能读得好。 02会议一开始,他就先把会议资料提纲挈领地作了报告。 03登山前,领
-
《明史·李仕鲁传》文言文及译文 原文: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