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易水歌》原文、注释与赏析
荆轲·易水歌
荆轲(?—前227),战国末期卫国人,勇士。曾向卫元君游说,不为所用。后四方游历。到燕国后与擅长击筑的高渐离、田光成为至交,二人将荆轲推荐给燕太子丹。秦王政十九年,王翦率兵攻破邯郸,随即北进,兵临易水。于是太子丹即派荆轲入秦刺秦王。太子丹和宾客送荆轲到易水岸边,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此歌作别,表现了舍己救国、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和大无畏的气节。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注释】1.萧萧:象声词,风声,马叫声。2.易水:源出河北省易县,为当时燕国南界。
【串译】风萧萧地刮着,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龙宫一样危险,但是英勇的气概就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
【赏读提示】此诗“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瞋目,发尽上指。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被彻底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诗的上句即景,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下句抒写决死情怀,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决不回顾。“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
诵读此诗,应表现出古之剑客的“豪壮”之气,这种“豪壮”乃悲秋之壮,意志之豪。古人比之今人更加注重离别,何况这又是有去无回的死生之别呢,所以诵读咬字力度自起句始就必须给足填满,轻佻温柔之态是断然诵读不了此诗的。“兮”字虽是助词,却放在了句子中间,前后有隔断也有勾连,可以在“兮”后做暂歇停顿处理,但应做到声断气不断,声断情不断,声断意不断。以下《大风歌》《垓下歌》中的“兮”字同理。
【推荐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锡饧不辨文言文翻译 锡饧不辨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xī táng bú biàn,出自《冷庐医话》。最早是说当时的庸医理解古方锡和饧都分不清楚,轻则影响医疗效果,重则伤及性命,引
-
楚归晋知罃 作者:左传 晋人归⑴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⑵知罃。于是⑶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⑷,臣不才,不
-
粤人食芝文言文翻译 《粤人食芝》选自《郁离子》,作者刘基,字伯温。明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粤人食芝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粤人有
-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 "> 卖油翁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卖油翁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卖油翁是欧阳修的经典作品,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卖油翁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
-
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九) 【内容】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
-
种瓜种豆,是一句朴素的民间俗语,表示种豆的季节在每年的清明前后,大家种下一年的希望,秋收就有了粮食作物。后来就引申为了因果报应,豆子是一种常见的作物代表着希望,在西方童话故事当中,也有神奇的魔豆将人们
-
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名诗名句赏析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 《竹石》
-
作者北上京都长安,路过华阴县时写下了这首境界雄浑而意蕴深远的唐诗精品。"> 中学生文言文自荐上武大
中学生文言文自荐上武大 央广网北京8月14日消息(记者吴喆华)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古人风雅,常常将诗作为自荐信。一些文人墨客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时常会向达官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