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兰波:童年
作者: 董诗顶
我是圣徒,在平台上祈祷着——象牲畜安详地埋头吃草,直吃到巴勒斯坦海滨。
我是幽暗的木椅上的学者,树枝和雨点扑打着书房的窗棂。
我是穿过矮树林的大道上的过客,闸门的喧豗覆盖了我的脚步。我良久地看着金色落日忧郁的溶汁。
我会是一个被抛在大海堤坝上的弃儿,我将是一个沿着羊肠小径前行的小奴,额头触着天穹。
幽径崎岖,绵绵山丘上,覆盖着郁郁的荆棘林。空气凝滞。鸟儿飞得多远,泉水流得多长!再向前进,大概就是世界的尽头。
(葛雷译)
(法国)兰波
在法国前期象征主义奠基三诗人中,比起马拉美和魏尔伦来,兰波(ArthurRimband)更加强调象征主义意象的柱石——梦幻。因此,他的诗作更带有一种暗示的、朦胧的、神秘的色彩。
这首《童年》也笼罩着这一层色彩。整体上来看,与其说它是一场童年的梦,不如说是一场人生之梦,一曲坎坷人生悲凉的挽歌,这就是剖去了那一层朦胧外衣所得的实质。人生之初的童年幻想着一生象“圣徒”一般“安详地”求得真知,但外部世界召唤出这个饱学的“浮士德”,继而又在人生的波涛中淹没了他。怀着冲天的伟志,只得涉过艰难人生之路,走向“世界的尽头”。
显然,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悲凉的。这正是兰波诗作中的普遍现象。他坦白、真诚地抒发出自己对人生的感叹,这种“世纪末”的情绪对于我们习惯于古人“人生如梦”的哀叹的中国读者来说,尤其感到熟悉,以至“共鸣”。
这首诗虽“朦胧”,但并不象人们理解的那么晦涩。它体现了象征主义“梦幻”的精神——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象征”。用形象的暗示造成一种半明半暗、扑朔迷离的“梦境”,来表现作者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在这一场人生之梦中,作者的天真的理想破灭了,在这沉闷的世界上茕孑度日,不论如何,最终只有一个归宿——灭亡。
虽然全诗笼罩着这么一层梦的外衣,但作者用流利婉转的旋律,对称的句式突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另一特点——富有音乐性,就象作者用自己的心弦弹奏出的一曲缠绵的梦幻曲。
象他著名的《彩色十四行诗》一样,兰波在这首诗中也注意了所谓的声音和颜色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幽暗”的色调和“树枝和雨点”扑打窗棂的声响,“闸门的喧豗”和“金色的落日”的“溶汁”等等。
-
张益州画像记文言文 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
-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文言文赏析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赏析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①]。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
-
墨池记 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文言文复习 【原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
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能消几日春①,又是相思瘦②,梨花小窗小病酒。 ①“能消”句: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能消,能禁受。 ②又是相
-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亳州蒙城人。曾祖琼,祖继勋,皆有勋王室,至节度使。母曹氏,慈圣光献后姊也,故后少鞠宫中。时英宗亦在帝所,与后年同,仁宗谓慈圣,异日必以为配。既长,遂成昏濮邸。生
-
龙说文言文伏的翻译 《龙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古文。这篇这篇文言文根据典籍和传说写成,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说明了圣君与贤臣之间的关系,即圣君要依靠贤臣建
-
飞燕为了固宠,为了在倾轧无常的宫中立住脚跟,才与人私通,希望生个“太子”作靠山。在当时的宫中,能够体谅飞燕这番良苦用心的,看来只有那“一片月”了。"> 《减字木兰花》原文注释与赏析
减字木兰花①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②。 黛蛾长敛③,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注释① "> 王羲之题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王羲之题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王羲之,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题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 王羲之题扇文言文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