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王维的五言绝句诗词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9-11 21:11:56阅读:161

王维的五言绝句

对在开元、天宝年间享有盛名的诗人王维(字摩诘,701—761),《旧唐书·文苑传》称其“尤长五言诗”。他的绝句在艺术上有特殊成就的也是五言绝句。在盛唐名家竞出的绝句作者中,与他鼎足而三的王昌龄、李白,却是以擅长写七绝见称的。

王维的五绝,现存六十四首。其中,有一类是以清新活泼为特色的抒情小品,如: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杂诗三首》之二

两诗看似信手拈来,淡淡几笔,着墨无多,而平淡中情意洋溢,韵味深长。《相思》诗,一题作《相思子》,或作《江上赠李龟年》。据范摅《雲溪友议》记述,在安禄山之乱后,乐师李龟年流落江潭,曾在湘中采访使筵上歌唱此诗。因为诗以《相思》为题,又咏被人视作象征相思的红豆,现有不少人把它看成是写爱情的诗。其实,“相思”一词,古人不仅用于男女之间,它可以是送友人去南国时写的赠别诗,也可以是与友人分别后写的寄赠诗,虽然不一定是“赠李龟年”的。从表现手法看,它是一首托物见意的诗,托意于别名相思子的红豆,既问“发几枝”,又劝“多采撷”,十分委婉也十分自然地向对方透露了自己的相思之情,同时表达了希望对方勿或相忘的意愿。

《杂诗三首》之二,就探问窗前寒梅已否着花来寄寓乡思,其言虽在此,而意则在彼,也可以说是托物寄意的一种写法。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中指出,与这首诗同一机杼的有陶渊明《问来使》诗中“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四句,以及王安石《道人北山来》诗中“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此长”四句。此外,与这首诗相似的还有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心逐南云逝,身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这些诗,有的是探问口吻,有的是想象之词,其中当然有关心故乡一草一木的人之常情,但诗人真心关心或最关心的,并不是或者说不仅是梅花或松、菊,而是以小寓大,用一概万,通过它们来寄托对故乡的人、故乡的事,对故乡的所有一切的眷恋。至于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其念菊怀乡之情中更掺入了忧国之心、丧乱之感,情感就更复杂,寄慨就更深远了。

再看王维《杂诗三首》中的第一首: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诗句如话家常,像家中人问讯游子的口吻,也像是诗人询问一位亲友与家中联系的情况,表达彼此间的互相关心。诗在平淡的语言中自然流露深厚的情意,使人读来感到非常亲切有味。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杂诗三首》之一、之二“俱口头语,写来真挚缠绵,不可思议”。以浅语近言见深情远韵,这确是王维的一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本领。可以与这首诗参读的有王维写的另一首《寄河上段十六》诗:“与君相见即相亲,闻道君家在孟津。为见行舟试借问,客中时有洛阳人。”两诗似有可以互证之处。

上面介绍的这三首抒情小品,在语言上都简朴明净,不事渲染;在结构上则是通篇一意,一气呵成。诗篇都显得特别流畅,而诗中各插一个问句,就又显得摇曳生姿。

不过,在王维的五绝中,这类抒情小品占的比重并不大。占比重较大的是别具情调、另有韵味的山水诗。他曾为他的辋川别业周围的景物写了二十首组诗,总名《辋川集》。下面是其中的七首: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木兰柴》

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南垞》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白石滩》

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栏。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北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王维还有一组诗,总题为《皇甫岳雲谿杂题五首》。下面是其中的两首: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乍向红莲没,复出青蒲飏。

独立何褵褷?衔鱼古查上。

《鸬鹚堰》

除了这两组诗外,王维还有一些山水佳作,如下面这首就也是为人所称道的: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

这些多以古绝、拗绝写的山水诗,显示了独特的艺术境界和风貌,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所指出,其“声息臭味,迥出常格之外”。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的山水诗也是既有诗情,又有画意。

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中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此,“诗中有画”就成了王维山水诗的定评。其实,古人写景佳作可以入画的很多;不过,王维的山水诗在意境、结构以及光影明暗、色彩浓淡、距离远近的安排、组合上,有更多与画理、画法相通的特点。上面《鹿柴》诗“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句,《木兰柴》诗“秋山敛馀照”、“彩翠时分明”句,以及《北垞》诗“明灭青林端”句,都是光的描绘,把光的照映、反射、闪动摄取入诗,使诗句像画面一样呈现出光影的明暗。而《白石滩》诗“浣纱明月下”和《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句,则用暗示手法同样给人以光的感受。又《白石滩》诗中以“白石”衬映“绿蒲”,《北垞》诗中以“青林”衬映“朱栏”,以及《鸬鹚堰》诗中以“红莲”与“青蒲”相对,《山中》诗中以“白石”与“红叶”相对,都是色的配合,使画面色彩调和,景象鲜明,分外醒目。还有,《栾家濑》诗中的“白鹭”和《辛夷坞》诗中的“红萼”,也对整个画面起了颜色的点染作用。至于在《鹿柴》、《木兰柴》、《北垞》诸诗中,光与色是合写的,使光与

色互相显示,相映益彰。此外,在距离上写得远近有致的,有《南垞》、《北垞》两诗。《南垞》诗,看来是去南垞舟中望到的远近景物,在水波远方淼茫难即的北垞是陪衬南垞的远岸景,隔着水边地带望到的南垞前的人家是近岸景,也是诗中的主景;《北垞》诗以湖水北岸杂树与朱栏相映的北垞为前景、主要景,而以遥遥闪现在青林端的南川为远景、陪衬景。前诗的写法是先远后近,后诗是由近及远,都使景物显得有深度、有层次、有如画感。王维就从这些方面把诗情与画意融合为一,使每首诗都成为一幅引人入胜的画面。

从这十首山水绝句的意象看,《木兰柴》、《栾家濑》、《鸬鹚堰》诸作,是通过静观,在自然界中捕捉住的生机活泼、生意盎然的小景;《南垞》、《白石滩》两诗,即事成篇,为自然景物注入浓厚的生活情趣;《北垞》、《山中》特别是《鹿柴》、《辛夷坞》、《鸟鸣涧》诸作,以独特的风貌显示出大自然中的清幽澄静的境界。这最后几首可以视为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它们给人以极度幽静之感,但又写得静中有动,动中见静,并不是一潭止水,一片死寂。在看似彼此对立的事物间,本来常常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没有动态,显不出静态;没有声响,显不出沉寂。王维善于把这个道理运用于诗歌创作,从而收到完美的艺术效果。如《辛夷坞》诗中用木末红萼开落纷纷的动态托出了深山涧户寂寂无人的静态。又《鹿柴》诗是在夕阳返照,不见人影的空山里让读者听到人语响;《鸟鸣涧》诗是在山空夜静时传出了鸟鸣声。正是在十分寂静的环境里,人语、鸟鸣才分外清越入耳;而这空谷人语、惊鸟夜鸣,更反衬出了环境的寂静。

有人认为王维的山水诗充满了孤寂清冷的情调,有消极色彩;对他的《鹿柴》、《辛夷坞》、《鸟鸣涧》等诗也有不同的评价。但这些诗篇主要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的艺术反映。从大自然的本来面貌看,既有阳刚之美,也有阴柔之美;既有雄奇壮阔的景色,也有清幽澄静的境界。王维的山水绝句既是自然美的一个方面的艺术再现,作为对自然美、对艺术美的欣赏,本应兼收并取、不拘一格的。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文言文空中楼阁及其翻译

    文言文空中楼阁及其翻译   空中楼阁,指悬于半空之中的城市楼台。也比喻虚构的事物或不现实的理论、方案等。文言文空中楼阁及其翻译,一起来看看。  原文  ——《百喻经

  •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及翻译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①,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②,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

  • 囫囵吞枣造句七则

    语义说明: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或为学不求甚解。贬义。 使用类别:用在「学习敷衍」的表述上。 囫囵吞枣造句:01许多基本概念的学习是不能囫囵吞枣的。 02有些道理必须深入思索,绝不能囫囵吞枣。 03读

  • 司马光《南园饮罢留宿》鉴赏

    此诗虽然寄慨很深,却出之以淡笔,由景而情,缓缓道来,语言显豁,不事藻饰,因而读来不觉抑塞而仍有一种清新之感。这是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出处唐bull;李白《北风行》原文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

  • 姚燧《浪淘沙 余年七十,洪山僧相过,言别公?》全诗赏析

    然耶,因为一莞,赋此晓之七十鬓双蓬。已分衰翁。烦君休誉面如童。只此正为吾老*,物理曾穷。天地一微躬。草木还同。桃花初也笑春风。及到离披将谢日,颜色逾

  • 白居易《折剑头》全诗赏析

    拾得折剑头,不知折之由。一握青蛇尾,数寸碧峰头。疑是斩鲸鲵,不然刺蛟虬。缺落泥土中,委弃无人收。我有鄙介性,好刚不好柔。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

  •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石钟山记 作者:苏轼 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

  • 杜甫《浣溪沙》全诗赏析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倩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 文言文技巧指南之断句

    文言文技巧指南之断句   一、读文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