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乌栖曲》诗词赏析
姑苏台燃起焚化的大火
——李白《乌栖曲》
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官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犹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面对凄凄冷月,姑苏台,用势逼霄汉的台势凝结两个历史人物的笑声,一个是吴王夫差的狂笑,一个是越王勾践的窃笑。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趁越国国君允常新丧,国内局势动荡,悍然对其发动进攻。在干戈不息的东周列国之间,这种乘人之危举兵攻伐的事例可谓屡见不鲜,成功者也不乏其人。但这次,吴王阖闾却打错了算盘。新任越国国君勾践利用吴军的骄傲轻敌、麻痹大意,给这支来势汹涌的军队以重创,阖闾本人也被越将灵姑浮用戈击中,伤溃而死。
阖闾死后,夫差继任吴王。为了报仇,他特意在殿廷之下安排几个卫士,每出入殿廷,这些卫士就高呼先王遗训:“尔而忘杀汝父乎?”而这时,夫差便泪流满面,切齿而言:“不敢忘!”(《史记·吴太伯世家》)强烈的复仇意识加快了他恢复国力的步伐,他一面整肃朝纲,安抚百姓,一面任用伍子胥和伯嚭,操练水军。公元前494年,也就是在阖闾死后的第三个年头,雄姿英发的夫差祭过蒙垢的太庙,举全吴之兵从五湖伐越,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俘。
然而雪耻之后却是骄傲和轻敌。看着昔日的仇人着一身寒衣,在先王墓旁的石屋里瑟缩地切草喂马,夫差畅快无比,他把蘸着血渍的吴钩扔在一边,把殿廷下曾高声警策他的卫士全部撤换,“尔而忘杀汝父乎”的告诫成了没有回应的符号,在吴国上空飘荡了一阵,就重新钻进了阖闾的坟墓。而此刻,姑苏台却在杂沓的号音中垒起了基石,开工兴建。
当马夫的勾践诺诺连声,手执夫差的马辔异常沉重。他用金钱美女厚贿吴国太宰伯嚭,以极大的耐性遮掩着自己的阴谋。当这位马夫用超乎常态的卑微恭顺为夫差尝粪验疾的时候,吴王夫差终于大受感动,他拒绝了伍子胥的苦谏,放虎归山,并将以前的一切统统忘掉。然而,勾践却没有忘。回国后,他卧薪尝胆,吊死问疾,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大力加强越国的国力,同时,在谋臣文种、范蠡的策划下,将美女西施献给夫差,使其耽于酒色,荒疏朝政;并送去上等砖、瓦、木料和能工巧匠,促其大兴土木,耗其财力物力。
注目于玉靥冰肌的西施,夫差笑逐颜开;望着大方石料和上等木材,夫差更是乐不可支。他的姑苏台越建越大,越垒越高。当他拥着娇嗔的西施泛舟于姑苏台芳香四溢的酒池,他已经听不进一句忠言。吴钩锈迹斑斑,伍子胥含恨而死,美人、美酒、美台,构筑成暗藏危机的繁荣。吴王洋洋自得,狂傲的笑声把姑苏台震得倾斜。
姑苏台下的勾践也在低声窃笑。厉兵秣马的勾践将美人和木材都装点成火焰的色彩,当一切准备就绪,越国军队就排山倒海般地将姑苏台团团围住。吴王夫差惊骇万状,杯觥坠地,以素绢蒙面,自刎而死。他无颜面对先王,更无颜面对伍子胥高悬国门的双目。姑苏台燃起焚化的大火,这是夫差唯一的死亡方式。
-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小结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集锦 高考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
-
《子罕弗受玉》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子罕乐喜,字子罕,春秋时宋国的贤臣。于宋平公(前575年~前532年)时,任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改名为“司城”。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
-
古屋清寒雪未消,小窗晴日展芭蕉。酸甘荔子尝春酒,更碾新芽荐菊苗。
-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①,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
-
《马说》文言文教学难句详解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zhǐ)同“衹”、“只”、“止”、“但”、“单”、“独”, 作为范围副词来看是一组同源词。拙著《文言难句例
-
探究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文言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形成了我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之一。但是
-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①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
-
东风景,西子湖,湿冥冥柳烟花雾①。黄莺乱啼蝴蝶舞②,几秋千打将春去。 ①湿冥冥:形容很潮湿。 ②黄莺乱啼:这里暗用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rd
-
张汉卿,字元杰,仪封人。正德六年进士。授魏县知县,征拜刑科给事中。尝陈杜侥幸、广储积、慎刑狱三事,深切时弊,不报。武宗将南巡,偕同官伏阙谏。 世宗嗣位,从巡抚李铎言,发帑金①二
-
李安,字玄德,陇西狄道人。高祖作相,引之左右,迁职方中大夫。复拜安弟悊为仪同。安叔父梁州刺史璋,与周赵王谋害高祖,诱悊为内应。悊谓安曰:“寝之则不忠,言之则不义,失忠与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