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绝句
志南
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导读】
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宋代《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
【原诗】
古木阴中系短篷①,杖藜扶我过桥东②。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①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这里代指船。②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秆直立,年久的可做拐杖。
【译诗】
在古树的浓阴下系好了船篷,
拄着藜杖我慢慢地走过桥东。
沾湿衣裳的是杏花上的春雨,
吹拂人面的是杨柳下的暖风。
【赏析】
这首小诗写的是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的首句就交代了一个极其美好的自然环境:一条弯弯的小河蜿蜒于树林之中,在长有参天古木的岸边,诗人系好了船篷,然后上岸春游。第二句“杖藜扶我过桥东”是写诗人拄杖行走,诗中却说“杖藜扶我”,这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而行。古诗里的“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东风专指春风,如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增加了诗意。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面美。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相似。“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摹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多么惬意的春日远足!
“古木”、“短篷”、“小桥”、“杏花雨”、“杨柳风”,再加上拄着藜杖漫游的僧人……读这首诗,就像欣赏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画面很雅,很古朴,很有意味。尤其“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两句,语言生动,对仗工整,将视觉、触觉、感觉融合在一起,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世的名句。
-
《晏子谏杀烛邹》文言文翻译 《晏子谏杀烛邹》讲的是齐景公因为烛邹没管好鸟而要杀他,晏子给烛邹委婉的列举了三条罪状,其实并不是让齐景公杀了他,而是婉转地提醒他,杀了烛
-
《终南望余雪》 作者: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
天知、地知、我知、子知。 [译文]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出典]《后汉书》 注: 1、原文 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l
-
杨畏,字子安,其先遂宁人,父徙洛阳。畏幼孤好学,事母孝,不事科举。党友交劝之,乃擢进士第。调成纪主簿,不之官,刻志经术,以所著书谒王安石、吕惠卿,为郓州教授。自是尊安石之学,以为得圣
-
文言文《增广贤文》对于小升初的价值 《增广贤文》是我国古代一部极有影响的蒙学读物,它在传统蒙学读物 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增广贤文》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传统
-
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不做梦,做梦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特点。而且我们也从古代就开始研究梦境,想要知道梦境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否有关系。
-
昨见子德云[1]:明府将以贱辰光临赐祝[2]。窃维生日之礼[3],古人所无。《小弁》之逐子[4],始说我辰[5];《哀郢》之故臣[6],乃言初度[7]。故唐文皇以劬劳之训[8],垂泣以对群臣,而近时孙
-
语义说明:指用鼻子哼气讥笑某一人事物以表示不屑、鄙视。 使用说明:用在「蔑视鄙夷」的表述上。 嗤之以鼻造句:01这种卖友求荣的人,我当然要嗤之以鼻! 02他每每大言不惭,惹得众人对他嗤之以鼻。 03你
-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金缸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作品赏析【注释】:金:指青。青凝:指凝明
-
“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姓魏氏,名冉”阅读答案及翻译
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姓魏氏,名冉。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①,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