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解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解析
内容预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一、文学常识
l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l“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l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孔子合称“孔孟”,他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二、原文
舜发(1)于畎(2)亩(3)之中,傅说举(4)于版筑(5)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6),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7)。
故(8)天将降大任(9)于是(10)人也,必(11)先苦(12)其心(13)志(14),劳(15)其筋骨,饿(16)其体肤(17),空乏(18)其身,行拂(19)乱(20)其所为,所以(21)动(22)心忍(23)性,曾(24)益(25)其所不能。
人恒(26)过(27),然后(28)能改;困于(29)心,衡(30)于虑,而后作(31);征(32)于色,发(33)于声,而后喻(34)。入(35)则无法家(36)拂(37)士,出(38)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注释
(1) 发:被起用。(2) 畎:田间水沟。(3) 畎亩:田间。
(4) 举:被举用。(5) 版筑:筑墙时,两边用木板夹住,中间填土,用杵捣实。
筑:捣土用的杵。(6) 举于士:从狱中释放出来并被任用。士:狱官。
(7) 市:市场。(8) 故:所以。(9) 任:担子,责任。
(10) 是:这样。(11) 必:一定。(12) 苦:使……苦恼。
(13) 心:心意。(14) 志:志向。(15) 劳:使……劳累。
(16) 饿:使……忍饥挨饿。(17) 体肤:身体。(18) 空乏:穷困缺乏。
(19) 拂:违反,阻挠。(20) 乱:扰乱。(21) 所以:用这些来……
(22) 动:使……惊动,使……震撼。(23) 忍:使……坚忍。(24) 曾:通“增”,增加。
(25) 曾益:增加。(26) 恒:常常。(27) 过:过失。这里是犯错误的意思。
(28) 然后:这样以后。(29) 于:在。(30) 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31) 作:奋起。(32) 征:征验,表现。(33) 发:吐发。
(34) 喻:了解,明白。(35) 入:在里面,指国内。(36) 法家:有法度的世族大臣。
(37) 拂:辅弼,辅佐。(38) 出:在外面,指国外。
四、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样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身上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常常灭亡。
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五、字词、句式
1.字音、字形
畎(quǎn)亩 傅说(yuè) 胶鬲(gé) 孙叔敖(áo) 百里奚(xī) 筋(jīn)骨 行拂(fú)乱其所为 衡(héng) 拂(bì)士
2.通假字
①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② 衡于虑。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③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3.词类活用
① 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使……穷困缺乏。
动心忍性。动:使……惊动。
② 名词用作形容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4.一词多义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 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辅佐)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 发于声(表现)
5.特殊句式:困于心:状语后置,“于心困”。
六、理解性默写
全文的中心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课文第三段是承接第二段进一步阐述观点,其中“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行拂乱其所为”而言;“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苦其心志”而言;“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动心忍性”而言。
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由个人推论到国家,提出判断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七、简答题
1.概括全文主旨。
通过一些历史人物成长,必须经过艰苦磨难的事例,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逆境对成才的作用,进而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这两个问题,揭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2.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二段--举例论证,说明人才必须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主要论述了人处于逆境才能奋发向上,国无忧患就会遭受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突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题的另一版本见下)
第一段--列举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一个人成就大业都要经受肉体和精神上折磨的观点。
第三段--谈人论国,进一步阐述观点。
第四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4.第一段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都经历艰苦磨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即逆境成才。
5.孟子从反面论证亡国的原因,但正面意思很清楚,这就是:
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磨难。
6.孟子认为国家长久不衰的条件: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7.请写出有关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③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今天,社会安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我们来说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不要贪图安逸,要居安思危。其次,它激励着我们发愤图强,争取更大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发展到什么程度都要有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对于个人来说,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意味着在竞争中处于失败之地;对于国家而言,落后就要挨打。
-
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役役惭金注,悠悠欢瓦全。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
萧何,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
-
《新唐书》文言文阅读 王叔玠为人雅正,交不苟合。太宗召其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叔玠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
-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简析】 秋夜
-
济南的文言文 近平二年夏,京城无良师弟云游至济南府。昔闻曾至济南之同室,或放倒,或均饮,无人能全身而退。无良师弟虽混迹酒肆风月场所良久,然恐独力难支,琅琊无畏、无欲,闽南
-
殷景仁传殷景仁,陈郡长平人也。景仁少有大成之量,司徒王谧见而以女妻之。初为刘毅后军参军,高祖①太尉行参军。建议宜令百官举才,以所荐能否为黜陟。景仁学不为文,敏有思致;口不谈叉,深达理体,识者知其有当世
-
文言文停顿的常见技巧 在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我让一个同学翻译课文中的句子武陵人捕鱼为业。他翻译为武陵这个地方的人都是以捕鱼为职业。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他
-
(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
-
约法三章的文言文翻译 引导语:“约法三章”这个词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那么有关约法三章的文言文以及翻译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约法三
-
语义说明:形容相互帮助,共同守卫、瞭望。 使用类别:用在「互卫互助」的表述上。 守望相助造句:01邻居们应当发挥守望相助的精神。 02只要大楼住户能够守望相助,就不怕家里会遭窃。 03邻居彼此应该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