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五云山》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七绝·五云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发表在《党的文献》1993年第六期上,全诗28字,写于1955年。此诗与《看山》和《莫干山》同时写于游历杭州美景之时,同样是写景抒怀的即兴之作。这首诗通过具体地描写了诗人游览五云山自身感官的感受,意在表现诗人心中美好闲适的情调,而这份情调是来源于当时我国的大好形势,同时其中也暗藏了毛泽东独自登山,融化身心于自然之中,暂逃于尘世之外的欣喜。
作品原文
七绝·五云山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
作品注释
⑴五云山:是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群山之一,邻近钱塘江。据传因有五色彩云萦绕山顶,经时不散而得名,故以“五云”名之。关于山的得名,民间还流传着观音大士去西天瞻拜佛祖,路经此山,流连忘返,遗落莲花,化为五色祥云的故事。
⑵群峰:指的是西湖西南和南面诸峰,如北高峰、南高峰、美人峰、月桂峰、白鹤峰等。
⑶堤:指钱塘江的江堤。
⑷野莺:一种身体很小,褐黄色羽毛、嘴短而尖、叫声清脆的小鸟。
作品译文
五色彩云在五云山顶从容飘荡,向远处与那众多山峰连接向近处掠过钱塘江堤岸。
如果有人问杭州什么地方最美,你会听到这座山中野莺婉转呜叫的声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属风景涛,抒发了诗人的欢快心情,这与当时我国的大好形势是分不开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几年里,“全党党员的精神面貌是比较好的,继续保持了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奋斗作风和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国家各项工作.都能顺利进行.取得了伟大的成绩。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会根据宪法的规定,选举了国家领导人,毛泽东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被选为全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庆龄等13人为副委员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提名,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这个时期,各方面工作都有很大进展。祖国大地生机一片,欣欣向荣,在这样良好的背景下,诗人、国家主席毛泽东在游杭州五云山时写下了这首优美的风景诗。
作品鉴赏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描绘了五云山的自然景色和地理位置:五云山上飘飞着五颜六色的云彩,形成一道奇妙的景观,让人大饱眼福;五云山远远地连接着西湖群山,近处轻轻地擦过钱塘江江堤。“五云山”是西湖群山之一。《云栖纪事》云:“山之巅有五色瑞云盘旋其上,因名。”可见,五云山因传说有五色彩云萦绕山顶经时不散而得名。
明人张岱在《西湖寻梦》中对“五云山”有以下描述:“冈阜深秀,林峦蔚起,高千丈,周回十五里……五峰森列,驾轶云霞,俯视南北两峰,宛若双锥朋立。长江带绕,西湖镜开;江上帆樯,小若鸥凫,出没烟波,真奇观也。”说明五云山的自然景色自古有名,历史悠久。“五云山上五云飞”,这是一个让人叫绝的佳句,全句七个字,竟两写“五云”。此处的重复,恰好道出了该山的奇妙传说和动人景色。第一个“五云”言的是山,第二个“五云”说的是云。这种连珠妙语,形象美好,声律动听,在我国古诗中早有垂范。“远接群峰近拂堤”进一步写“云飞”的情况:它“远接”西湖周围的“群峰”,“近拂”钱塘江的大堤,可见“云飞”范围之广。“群峰”,指西湖西面和南面的北高峰、南高峰、美人峰、灵峰山、月桂峰、白鹤峰等诸峰。这里的“堤”,指邻近的钱塘江江堤。“接”为连接,“拂”指轻轻擦过。“接”、“拂”两个动词状写“云飞”的气势,十分传神。“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
唐代白居易《忆江南》有“江南好,最忆是杭州”之句,毛泽东借以设问,前一句是问句,后一句是答案,这是设问修辞方式的运用。毛泽东以为在五云山听莺啼,是杭州一带最好的地方,这是创作主体的偏爱,是诗人此时此地心声的真实吐露。文学创作是一种感情活动,只有创作主体感情的投入,才能有不同作者的创作角度,才能有不同作者的创作个性。“若问杭州何处好”?对此问题,诗人们因自己的主体感受会有不同的答案。苏轼认为,杭州最美的地方是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而在此际的毛泽东看来,在五云山听莺啼,才是最惬意的事。五云山上林峦蔚起,烟波缭绕,没有市镇喧闹,只闻野莺歌唱,怎不令人神往?野莺的啼鸣,使毛泽东丢下了繁重的工作,摆脱了世间杂务的缠绕,完全返归自然,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患。“此中听得野莺啼”一句,不仅是大自然美的颂歌,也是诗人内心的一首欢畅之曲。
《五云山》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诗人注重描写自身感官的感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却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喜读,令人耐读,其主要原因在于作者真实地描写了自身感官感受,并且获得了成功。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总离不开人的感觉器官。目视、耳闻、品味……为了形象地描写客观事物,使读者也有切身的感受,作家常常细腻地描写人的感官的种种感受。本诗前两句“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诉诸视觉,后两句“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诉诸听觉,前者为后者作铺垫,重点突出“此中听得野莺啼”。由于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自身感官的感受,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毛泽东着重描写野莺之啼,意在表现他心中美好闲适的情调。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
原文佳人杜甫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
-
梦见河岸是什么意思梦见河岸,通常是意识中的安全地带在梦里形成的意象,表示你有获得内心安全感的需要。创业者梦见河岸,是大吉之兆,多暗示着近期将可能会有好消息传来,或许是你近期的事业将会有极大的进步。职员
-
出自宋代程节齐的《水调歌(题角牴人障)》 养气兼养勇,岂不丈夫哉。何人刚欲斗力,谩向此间来。莫论施身文绣,看取兼人胆谅,胸次尽嵬嵬。独步登坛后,诸子尽舆台。笑渠侬,身贲育,伎婴孩。虚娇自恃,未识金德木
-
然京师岁费绢百万,准所助才五万 出自元代脱脱的《宋史·寇准传》 宋史·列传四十(寇准传)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父相,晋开运中,应辟为魏王府记室参军。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
-
成语发音: 「dào zài rén wéi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犹言事在人为。 成语出处: 《金瓶梅词话》第三一回:“净云:不打紧,道在人为,你见那
-
出自南北朝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
-
原文赏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拼音解读:xiàng wǎn yì bú shì ,qū chē dēng gǔ yuán 。 xī yáng wú xiàn hǎo
-
出自唐代来鹄的《游鱼》 弄萍隈荇思夷犹,掉尾扬鬐逐慢流。应怕碧岩岩下水,浮藤如线月如钩。
-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出自清代秋瑾的《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
-
出自唐代鲍溶的《琴曲歌辞。蔡氏五弄。秋思二首》 胡风吹雁翼,远别无人乡。君近雁来处,几回断君肠。昔奉千日书,抚心怨星霜。无书又千日,世路重茫茫。燕国有佳丽,蛾眉富春光。自然君归晚,花落君空堂。君其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