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
北宋词人晏几道宋词选集一鉴赏 清平乐·幺弦写意 幺弦写意,意密弦声碎.书得凤笺无限事,犹恨春心难寄. 卧听疏雨梧桐,雨余淡月朦胧.一夜梦魂何处,那回杨叶楼中. 清平乐·波纹碧皱
-
内容提要:明末来华耶稣会士与中国社会上层的接触中,其触角也涉及到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宦官。耶稣会士初入中国曾受到宦官的刁难,但随着传播宗教的需要,传教士们在晋接官绅时也注意到利用宦官这一权势集团
-
无因同拨地炉灰,想见柴荆晚未开。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
哪一个男人被一个孩子用各种姿势射了400多次? 答案:毛利小五郎
哪一个男人被一个孩子用各种姿势射了400多次? 答案:毛利小五郎
-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其中包含了许多
-
《花犯》 年代:宋作者:吴文英 《花犯》 小娉婷,清铅素靥,蜂黄暗偷晕。翠翘敧鬓。昨夜冷中庭,月下相认。睡浓更苦凄风紧。惊回心未稳。送晓色、一壶葱蒨,才知花梦准。湘娥化作此幽
-
癸亥仲秋[1],望前一日入雁山[2],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3]:“盍记之[4]?”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5],
-
之语。就谱此曲以寄之。花月少年常嬉游伴,底事不能忘。杨柳送歌,暗分春色,夭桃凝笑,烂赏天香。绮筵上,酒杯金潋滟,诗卷墨淋浪。间袅玉鞭,管弦珂里,醉摧红袖,灯火夜。回首事堪伤。温柔竟处,流落江乡。惆怅
-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苏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 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 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 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