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赋原文、翻译及赏析_左思文言文
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则知卫地淇澳之产;见“在其版屋”,则知秦野西戎之宅。故能居然而辨八方。然相如赋《上林》而引“卢橘夏熟”,杨雄赋《甘泉》而陈“玉树青葱”,班固赋《西都》而叹以出比目,张衡赋《西京》而述以游海若。假称珍怪,以为润色,若斯之类,匪啻于兹。考之果木,则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则出非其所。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徵。且夫玉卮无当,虽宝非用;侈言无验,虽丽非经。而论者莫不诋讦其研精,作者大氐举为宪章。积习生常,有自来矣。
余既思摹《二京》而赋《三都》,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风谣歌舞,各附其俗;魁梧长者,莫非其旧。何则?发言为诗者,咏其所志也;升高能赋者,颂其所见也。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匪本匪实,览者奚信?且夫任土作贡,
《虞书》所著;辩物居方,《周易》所慎。聊举其一隅,摄其体统,归诸诂训焉。
魏都赋
魏国先生有睟其容,乃盱衡而诰曰:“异乎交益之士,盖音有楚夏者,土风之乖也;情有险易者,习俗之殊也。虽则生常,固非自得之谓也。昔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聊为吾子复玩德音,以释二客竞于辩囿者也。
“夫泰极剖判,造化权舆。体兼昼夜,理包清浊。流而为江海,结而为山岳。列宿分其野,荒裔带其隅。岩冈潭渊,限蛮隔夷,峻危之窍也。蛮陬夷落,译导而通,鸟兽之氓也。正位居体者,以中夏为喉,不以边垂为襟也。长世字甿者,以道德为藩,不以袭险为屏也。而子大夫之贤者,尚弗曾庶翼等威,附丽皇极。思禀正朔,乐率贡职。而徒务於诡随匪人,宴安於绝域。荣其文身,骄其险棘。缪默语之常伦,牵胶言而逾侈。饰华离以矜然,假倔彊而攘臂。非醇粹之方壮,谋踳驳於王义。孰愈寻靡䓑於中逵,造沐猴於棘刺。剑阁虽嶛,凭之者蹶,非所以深根固蒂也。洞庭虽濬,负之者北,非所以爱人治国也。彼桑榆之末光,逾长庚之初辉。况河冀之爽垲,与江介之湫湄。故将语子以神州之略,赤县之畿。魏都之卓荦,六合之枢机。
“于时运距阳九,汉网绝维。奸回内赑,兵缠紫微。翼翼京室,眈眈帝宇,巢焚原燎,变为煨烬,故荆棘旅庭也。殷殷寰内,绳绳八区,锋镝纵横,化为战场,故麋鹿寓城也。伊洛榛旷,崤函荒芜。临菑牢落,鄢郢丘墟。而是有魏开国之日,缔构之初。万邑譬焉,亦独犨麋之与子都。培塿之与方壶也。
“且魏地者,毕昴之所应,虞夏之馀人。先王之桑梓,列圣之遗尘。考之四隈,则八埏之中;测之寒暑,则霜露所均。卜偃前识而赏其隆,吴札听歌而美其风。虽则衰世,而盛德形於管弦;虽逾千祀,而怀旧蕴於遐年。尔其疆域,则旁极齐秦,结凑冀道。开胸殷卫,跨蹑燕赵。山林幽岟,川泽回缭。恒碣碪
-
笔底风月时时过①,眼底儿曹渐渐多②。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③,无日不风波④。 ①笔底风月:笔头描绘的清风明月,指用文艺形式所描摹的美好景色。 ②儿曹:儿女们,这里指晚一辈的青年。
-
出自两汉佚名的《别诗三首(二)》 其一 有鸟西南飞,熠熠似苍鹰。 朝发天北隅,暮闻日南陵。 欲寄一言去,托之笺彩缯。 因风附轻翼,以遗心蕴蒸。 鸟辞路悠长,羽翼不能胜。 意欲从鸟逝,驽马不可乘。 其二
-
洛阳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文学家:杜甫 luò yáng 洛阳luò yáng xī xiàn méi,hú mǎ fàn tóng guān。tiān zǐ chū chóu sī,dōu r
-
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出自唐代李白的《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洛阳苏季子,剑戟森词锋。六印虽未佩,轩车若飞
-
出自唐代苏拯的《长城》 嬴氏设防胡,烝沙筑冤垒。蒙公取勋名,岂算生民死。运畚力不禁,碎身砂碛里。黔黎欲半空,长城舂未已。皇天潜鼓怒,力化一女子。遂使万雉崩,不尽数行泪。自古进身者,本非陷物致。当时文德
-
书名。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古文》、《古文春秋左氏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传”的意思,后人有许多大同小异的解释,唐朝刘知几说:“盖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后人。”一
-
田园不事来游宦,故国谁教尔别离?独倚关亭还把酒,一年春尽送春时。
-
成语发音: 「nǐ chàng wǒ hé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和: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体裁和韵脚来写作诗词。①指用诗词相互酬答。②指双方意见相同,互
-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出自北宋诗人梅尧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东溪》。全诗围绕看水,写出了水乡的秀丽风光与自己的闲情逸趣,造语平淡,描绘缜密。作品原文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
-
作品:梅花岭记 简介本篇选自《鲒埼亭集》。作者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人,清代史学家和文学家。学术上推崇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