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言文 > 文言文大全

召公谏厉王止谤原文、翻译及赏析_左丘明文言文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3-04-15 03:00:48阅读:998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标签: 古文观止 劝谏 目的

  《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一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在处理政事上,让三公九卿及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能纷纷进谏,平民则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子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以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便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去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去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二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召公谏厉王弭谤》注释

  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前878至前842在位,共三十七年。

  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

  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邵,一作召。

  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

  卫巫:卫国的巫者。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

  弭(mǐ米):消除。

  障:堵塞。

  为川者:治水的人。

  宣:疏导。

  天子:古代帝王的称谓。

  公卿:指执政大臣。古代有三公九卿之称。《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九卿指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列士:古代官员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统称列士。位在大夫之下。诗:指有讽谏意义的诗篇。

  瞽(gǔ鼓):盲人。因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故也称乐官为瞽。

  史:史官。书:指史籍。

  师:少师,乐官。箴:一种具有规戒性的文辞。

  瞍(sǒu):没有眼珠的盲人。赋:有节奏地诵读。

  曚(méng蒙):有眼珠的盲人。瞍曚均指乐师。

  百工:周朝职官名。指掌管营建制造事务的官员。

  庶人:平民。

  亲戚:指君王的内外亲属。

  耆(qí其)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这里指年长的师傅。修:整理修饰。

  悖(bèi倍):违背道理。

  原隰(xí席):平原和低湿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井衍沃”。疏:“衍沃并是平美之地。衍是高平而美者,沃是低平而美者,二者并是良田。”

  兴:兴起、表露之意。

  阜:丰盛。

  夫(fú扶):发语词,无义。

  与:语助词,无义。一说为“偕从”之意,句谓老百姓跟从你的能有多少?亦通。

  国人:“国”下原无“人”字,据别本补。

  三年:周厉王于公元前842年被国人放逐到彘,据此邵公谏厉王事当在公元前845年。

  乃 流王于彘(zhì):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终于,副词。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词。.于是:从,从这里。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召公谏厉王弭谤》赏析

  这篇文章叙述周厉王凶残暴虐,对民众的压迫、剥削无所不用其极。到头来,终于被民众驱逐、流放。第一段点明事情的起因在于厉王弭谤;第二段由此引出召穆公的劝谏之辞——反弭谤;第三段交代弭谤的自然结果,又验证照应第二段谏辞。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修辞设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说明人民的意见不可阻塞,无法壅蔽。如果暴虐无道,一意孤行,甚至以杀人相威逼,尽管暂时使人“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但终将“川壅而溃”。“前喻防民之口有大害”,“后宣民言有大利”,全文妙在善于运用比喻,贴切巧妙,论证生动,笔意纵横,浑然一体,极尽行文变化之妙。

  这篇文章“谏词只天子听政一段”,这是“在道理上讲”的,而其余“俱是在利害上讲”,笔法十分新警。前后叙述描写,紧紧扣住国王与民众,如以“王虐”、“王怒”、“王不听”为一条叙事线索,和民众的“谤王”、“莫敢言”、“流王于彘”一条线索,交织对立,叙事有序,起伏照应,极为精细。

  《国语》以记言著称。这篇文章便是以记言为重点。召穆公所谏之言,语语精警,从言止谤有害,言听政全赖民言,斟酌而行,到宣民之言,实际上于当政者有利。民众之言,如川之水不可变,也决不能壅。“回抱防川之意,融成一片,惊健绝伦。”这篇短文,我们不仅需要细察“立言层节”,更重要的是,要牢记耐人深思的警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深刻的历史教训,昭示古往今来的当政者,必须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民言不可阻,民意不可挡,民志不可摧,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察民情、尊民意、散民志,当政者オ不会有覆舟之患,国家才得坚强稳固,社会才能繁荣昌盛。

  《召公谏厉王弭谤》评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在结构上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文章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

  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壁垒分明,一开篇便展现给读者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谏的缘由,也为厉王的可悲下场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厉王的一“怒”一“喜”,两个动词,如千钧之力,又将矛盾推向高潮,且把这位暴虐无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结尾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开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语真乃神来之笔,厉王以为高压就可止谤,因而“大喜”,其实高压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结尾“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这是愤怒与反抗的岩浆在凝聚力量。终于火山喷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逐,那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其复杂的斗争。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个字,对厉王是何等轻蔑,而留给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

  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喻与严肃认真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

  《召公谏厉王弭谤》题解

  中国古代历史家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有尚实录、寓褒贬的优良传统。他们往往忠于历史真实,并从那些孤立甚至偶然的事件中,去挖掘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以供后代统治者借鉴。《国语》这篇文章记载了周厉王被逐的过程。召公亦作邵公。周厉王执政时,由于残暴无道,遭到人们的谴责,然而他非但不思改弦易辙,反而采取高压手段堵塞舆论的批评。结果,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举起反叛的旗帜,把他从国君的宝座上拉了下来。它告诉人们一条真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即是说,如果统治者滥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全篇文字简洁,叙述有条有理,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知识

  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告,则杀之。(介词,按照、依据)

  (2)道路目。(介词,用)

  (3)防民之口,甚防川。(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4)三年,乃流王彘。(介词,到)

  二、一词多义

  与

  1、失其所与,不知(帮助)

  2、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赞许)

  3、秦伯说,与郑人盟(和)

  以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认为)

  2、以告,则杀之(依据,按照)

  3、是以事行而不悖(因为)

  4、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所以”固定结构, 用来……的办法)

  犹

  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如同,好像)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尚且)

  3、犹得备晨炊(《石壕吏》)(还、仍)

  流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流动)

  2、三年,乃流王于彘(放逐、流放)

  3、三教九流(流派、派别)

  三、文言句式

  1、防民之中,甚于防川(状语后置句)

  2、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判断句)

  3、长于臣(状语后置句)

  4、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状语后置句)

TAG标签:

猜你喜欢
  • 自叹

    宋-文天祥长安不可诣,何故会皋亭。倦鸟非无翼,神龟弗自灵。乾坤增感慨,身世付飘零。回首西湖晓,雨馀山更青。形式: 五言律诗押[青]韵会员贡献还没有译注信息翻译这首诗词收录诗词(977)首文天祥(宋)成

  • 告军吏曰: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听!因矫以王命杀武平君畔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

  • 中国真正的“现代派”作家——刘索拉

    中国真正的“现代派”作家——刘索拉刘索拉,一位曾经被视为中国真正的“现代派”的作家。刘索拉的小说被看成是我国新时期“先锋派小说”的首批作品。她的小说多以音乐界生活为素材,采用“黑色幽默”的笔法,表现当

  • 骑鹤维扬成语组词

    成语发音: 「qí hè wéi yá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同“骑鹤上扬州”。 成语出处: 宋·刘克庄《沁园春·七和林卿韵》:“腰钱骑鹤维扬,分表

  • 颂平常心是道原文、翻译及赏析_无门慧开禅师古诗词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伊余尽少女,一种饰螓首。

    出自唐代苏拯的《织妇女》 伊余尽少女,一种饰螓首。徒能事机杼,与之作歌舞。歌舞片时间,黄金翻袖取。只看舞者乐,岂念织者苦。感此尝忆古人言,一妇不织天下寒。

  •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意思翻译、赏析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簌簌衣巾落枣花

  • 惟太宗之荡荡兮,岂曩秦之所图

    惟太宗之荡荡兮,岂曩秦之所图 出自两汉班彪的《北征赋》 余遭世之颠覆兮,罹填塞之阨灾。旧室灭以丘墟兮,曾不得乎少留。遂奋袂以北征兮,超绝迹而远游。朝发轫于长都兮,夕宿瓠谷之玄宫。历云门而反顾,望

  • 深感吾皇,赐金紫双鱼;托赖洪福;采访五湖四海

    深感吾皇,赐金紫双鱼;托赖洪福;采访五湖四海 出自元代佚名的《戏文·宦门子弟错立身》 宦门子弟错立身题目 冲州撞府妆旦色走南投北俏郎君 戾家行院学踏爨宦门子弟错立身第一出(末出白)【鹧鸪天】完颜

  • 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

    出自南北朝鲍照的《拟古·其一幽并重》 其一 幽并重骑射, 少年好驰逐。 毡带佩双鞬, 象弧插雕服。 兽肥春草短, 飞鞚越平陆。 朝游雁门上, 暮还楼烦宿。 石梁有余劲, 惊雀无全目。 汉虏方未和, 边

相关栏目:
  • 文言文大全
  • 高中文言文
  • 初中文言文
  • 小学文言文
  • 古文观止
  • 清代散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11